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朱敬一書評:西方憑什麼 摩里士沒說清楚的疑點

2019/7/29 19:22(7/31 11:5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29日電)西方憑什麼主宰世界?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這個問題是史政學界熱議不衰的話題,2010年史丹佛大學教授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在鉅著「西方憑什麼」一書提出「後發優勢」論點,讓這本書一度成為中國官員必讀的書單。10年過去,中國挾著「一帶一路」強勢搶進西方地盤的今天,摩里士的論點是否依然堅實可信?

「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 破解中國落後之謎 」(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這本書的開頭是一隻狗。原本是慈禧太后的狗,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攻進圓明園,把牠帶回倫敦,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取名「戰利品」。 摩里士問出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鴉片戰爭結果是維多利亞女王賺到一隻愛犬,而不是她丈夫被押去北京做人質? 西方征服新大陸靠的是「槍炮、病菌與鋼鐵」,槍炮、鋼鐵都源自中國,中國也不缺病菌,為什麼征服新大陸的卻是西方?

本書中文版2015年由雅言文化出版,這幾天因為中研院院士、駐世界貿易組織常任代表朱敬一的長篇書評,再度引發關注。中央社網站取得朱敬一授權刊載書評,全文如下:

「西方憑什麼」是一本相當好的書。「相當好」是學術交流用語,有所保留,但也不算負面。尤其是,這本書作者的武功路數與「槍砲、病菌與鋼鐵」的作者 Jared Diamond 非常接近,都是從考古資料出發、都有豐富的地理學與地質學的知識背景,也都是大學教授。但是我對於「槍砲、病菌與鋼鐵」是挑不出什麼毛病的、拜服的,坊間也認為那是一本 tour de force;但對於「西方憑什麼」一書,我只能肯定它前面的 4/5 內容。雖然它仍然是好書,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陷。以下,我就一一討論。

作者 Ian Morris 是 Stanford 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對於西歐與中國上古史、考古學的研究,知識豐富,令人欽佩。「西方憑什麼」所涵括的歷史面向極廣,從幾百萬年前延伸至現在,視野宏大。本書前 4/5 還沒有到近代,其內容我完全同意。但是要跨入最近五百年、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麼在西方」,進而延伸至「西方為什麼能主宰近代兩百年」,那就稍微勉強了一點。簡單地說,作者可以論證「西方的社會結構與複雜度比較容易發生工業革命」,但是從工業革命到今日強權,其間有太多的偶然因素、經濟因素、帝國主義因素、地緣政治鬥爭,恐怕是超越了他的推理架構,硬是要推出結論,就勉強了。

作者用「社會評分」去刻劃社會迎新變局的成熟度,即使學界有爭議,我卻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那些計算評分的指標也相當客觀,包括最大城市人口數等,刻劃出社會的分工細密與協調複雜。社會評分高,表示社會面對複雜 regime change 而能接納的機率高,這𥚃的推理沒有什麼問題。於是,15 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8 世紀工業革命,都發生在西方,不能說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但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一、 發現新陸塊與發現新「大」陸,是有重大差別的。如果那塊陸地不是像美洲大陸那麼大 (例如只是菲律賓大小)、不如北美洲那麼平坦肥沃,則發現與不發現,差別沒有那麼大。東方的皇帝恰巧對於外航沒興趣、西方的國王恰巧喜歡探險,於是東西「投資標的」不同。誰知道這探險投資的標的如此報酬豐厚,幾乎是地球「最大獎」,會造成天壤之別?這,是運氣,與社會評分關係甚小。

二、 歷史上發現新大陸「先於」發明蒸汽機,雖然都是中獎,但是次序重要。蒸汽機雖然改變了動力運作的模式,但是其發揮威力的「戰場」,至少有一百年時間,主要是在棉紡業。讀者如果看「棉花帝國」一書即知,英國的機械動力革命落實在紡織機,但是要靠源源不絕、主要來自新大陸的每年幾百萬頓的棉花提供,才能把棉紡業養得肥壯驚人。工業革命,是需要「練兵」的,而新大陸讓英國的練兵回饋豐碩,擴大了「革命成果」,更厚實了西方實力。如果工業革命之後300年都無處練兵,蒸汽輪機的功能就大打折扣。

三、 發現新大陸不但方便了西歐工業練兵,也回饋了航海冒險的投資。於是造船機械工程、航海天文等科學技術,都有向上提升的動力。尤其是工業革命所帶動的機械、火器等研發,都更上層樓。簡單地說,要「發現新大陸刺激航海技術」與「工業革命」加在一起,才有「船堅炮利」的實現。沒有船艦,火砲很難從西歐經中亞運到廣州逞威,遑論美國黑船到日本海岸施壓。「發現新大陸」與「工業革命」共同落實了馬漢的「海權」論述,也令東方諸國正式面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兵臨城下。這也揭開了帝國主義的序幕。帝國主義徹底改變了幾百萬年來東西運作的漸進規則,作者完全沒有置一詞。

四、 綜上,「發現新大陸」與「工業革命」把「東方」諸國,從歷史上東西隔絕數千公里的分隔體系,轉變為「東方是西方殖民附庸」的混合體系。這個時候,再像 Ian Morris 那樣去分析東西雙方的競逐,就有點不倫不類。被壓迫的東方國家除了日本,大概沒有一個成功翻身的,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大約在 1850 年之後,東方的發展就是附庸的,因此在邏輯上,又怎麼能分析東方與西方的競爭發展呢?過去 200 年的世界秩序,其實是幾個帝國主義強權之間的鬥爭,他們除了日本,其實都是「西方」。簡言之,帝國主義與工業革命,是要合併起來討論的,但是作者只挑一個談,當然很怪。

五、 如果我們將理性主義、實用主義視為過去500年西方社會文化的主軸,則蒸汽輪機與汽車飛機的發明、鐵路的建設、鋼筋水泥建築的工法、農業耕作的改良,都是廣義工業革命的成果。這些都是新的資本財,偶爾出現,但是至少到 1970 年之前,更新速度都還不夠快,都還稱不上是「知識經濟」,也都還在傳統經濟 diminishing returns 的法則主宰之下。紡織機、汽車與耕耘機等資本財是可以貿易的,後進國家只要儲蓄率高,努力進口機器,則經濟學上的「收斂法則」必然成立,使得後進東方追上西方。但是為什麼理論上的必然追上,實際上 150 年卻一直追不上呢?1970 年之後新加坡與韓國追得超快,別的東方國家卻是慢呑吞,這是 Ian Morris 地理因素解釋不了的。

六、到了 1970(年)之後,知識經濟漸漸出現了,科技創新變成系統性研發投入的自然結果,不再像一、兩百年前偶爾出現。科技研發的新知識有 non-rivalrous 的特性,是經濟脫離 diminishing returns,變成 increasing returns 的基礎。西方理性主義系統性投入研發,真正可能創造「東方再也追不上」後果的關鍵,正在於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再也沒有「後發先至」這種事,甚至也不會再有「後發追上」。Ian Morris 沒有區分傳統幾萬年經濟與最近四十年經濟的不同,但是我認為,這裡的 regime change,卻是有可能造成東西方重大差異、永久性差異的。由報酬遞減轉為報酬遞增,遊戲規則應該要分開來談,但是作者卻又和在一起談,這是另一種古怪。由於現在西方還是整體領先,將來東方還有沒有可能突破,值得關注。Ian Morris 最後一章語焉不詳,其實是凸顯他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編輯:黃淑芳)

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

◎作者:伊安摩里士

◎譯者:潘勛、楊明暐、諶悠文、侯秀琴

◎出版社: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2015/03/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是誤報還是別有居心 塩田武士小說探究資訊這種凶器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