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恐衝擊澎湖珊瑚生存 海保署將擬中長期對策

(中央社記者張已亷高雄2日電)民眾5月下旬發現棘冠海星異常聚集澎湖海域,恐衝擊珊瑚覆蓋率,海保署與民間單位啟動調查、清除及收購,總計移除回收224隻海星,後續海保署將與相關單位規劃中長期監測與清除對策。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指出,5月25日接獲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商業同業公會通報,棘冠海星族群密度在澎湖海域異常升高,已超過珊瑚礁每公頃能承受10至15隻的數量,恐削弱珊瑚覆蓋率。
海保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獲報後緊急啟動調查與清除應變機制,委託在地潛水業者6月2日及7日完成2次「穿越線調查」,範圍涵蓋8條樣線、總面積達4000平方公尺,並發現共47隻棘冠海星,確認七美月鯉灣等海域,棘冠海星密度已達生態警戒值。
海保署指出,6月18日及19日與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商業同業公會合作,展開2次專案清除作業,18日清除6000平方公尺,移除32隻;19日作業受浪況影響提前結束,搜尋2000平方公尺,清除12隻。
海保署表示,澎湖水域遊憩公會自6月30日起啟動收購機制,由寶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結合海洋保育ESG專案,以每隻新台幣300元收購澎湖各海域棘冠海星,當日收購180隻,加上前期專案清除44隻,整體已回收處理224隻。
海保署指出,收購棘冠海星後續將曬乾,並寄給中研院研究,另冷凍後提供給澎湖水試所餵養大法螺,並藉海星清除數量與分布確認各區行動,擴大與地方合作,以抑制棘冠海星族群擴散;另外,海保署近期已擬監測移除計畫草案,7日將會與澎湖縣政府、國家公園署等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規劃討論中長期監測與清除對策。
海保署表示,依中央研究院資料,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俗稱「魔鬼海星」,全身布滿細長且含有神經毒素棘刺,觸碰恐中毒,以珊瑚為食,攝食行為會導致珊瑚白化甚至死亡,單株於冬季每日可食珊瑚面積為約161平方公分,夏季則達357至478平方公分。
海保署指出,當棘冠海星族群密度異常升高,即形成「棘冠海星大爆發」,將嚴重削弱珊瑚覆蓋率,且棘冠海星繁殖力驚人,單一個體每年可產卵數億顆,加上大法螺等天敵在部分海域已極為罕見,導致自然控制機制失效,緊急情況下須仰賴人力移除,以保育珊瑚礁生態。(編輯:陳仁華)11407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