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朗氏喙鯨現蹤花蓮海域 專家指首度海上觀察紀錄

2025/7/3 19:39(7/3 20:5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花蓮海域近日鯨豚頻繁現蹤,2日上午還觀測到一群稀有鯨種「朗氏喙鯨」,數量約30隻,推測因群體數量夠完整,鯨群對船隻並不害怕,甚至還有幾隻主動靠近,加上天氣很好,讓研究人員能近距離記錄其特徵。(多羅滿賞鯨提供)中央社記者張祈傳真  114年7月3日
花蓮海域近日鯨豚頻繁現蹤,2日上午還觀測到一群稀有鯨種「朗氏喙鯨」,數量約30隻,推測因群體數量夠完整,鯨群對船隻並不害怕,甚至還有幾隻主動靠近,加上天氣很好,讓研究人員能近距離記錄其特徵。(多羅滿賞鯨提供)中央社記者張祈傳真 114年7月3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3日電)花蓮海域近日鯨豚頻繁現蹤,繼虎鯨驚喜現身後,昨天上午又觀測到一群稀有鯨種「朗氏喙鯨」,數量約30隻,專家表示,這是他們首度在花蓮海域的海上明確觀察紀錄。

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導、多羅滿賞鯨提供船隻支援,執行「海洋綠洲調查計畫」,昨天上午6時出海進行例行調查,出海時間約8至10小時,累積系統性的調查資料,昨天偶遇20至30多頭朗氏喙鯨。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今天指出,研究團隊發現這批喙鯨群體數量較多、頭部有白色區塊及圓弧曲線,還有尖長的嘴喙等,加上觀察時間夠長,「當下就確定是過去沒在海上記錄過的朗氏喙鯨」。

林東良說,昨天上午8時左右目擊後持續觀測到上午11時,朗氏喙鯨曾下潛約半小時到1小時,出水後又再次遇見,推測因群體數量夠完整,朗氏喙鯨群對船隻並不害怕,甚至還有幾隻主動靠近,加上天氣很好,讓研究人員能近距離記錄特徵。

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導、多羅滿賞鯨提供船隻支援執行的「海洋綠洲調查計畫」,2日清晨出海進行例行調查,偶遇20至30多頭朗氏喙鯨。(多羅滿賞鯨提供)中央社記者張祈傳真 114年7月3日
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導、多羅滿賞鯨提供船隻支援執行的「海洋綠洲調查計畫」,2日清晨出海進行例行調查,偶遇20至30多頭朗氏喙鯨。(多羅滿賞鯨提供)中央社記者張祈傳真 114年7月3日

林東良指出,台灣可見柏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柯氏喙鯨、朗氏喙鯨等4種喙鯨科種類,前3種過去都有野外目擊紀錄,獨缺朗氏喙鯨,僅有3筆較早期的擱淺紀錄,分別在宜蘭縣及台東縣蘭嶼,「昨天是首次海上目擊資料」。

對於可能出沒原因,林東良說,因過去沒有目擊資料,對朗氏喙鯨了解有限,目前較難以推測原因,調查船班每次出海8至10小時,可到離岸更遠的海域觀察,增加遇見鯨豚的機率。

林東良說,朗氏喙鯨現身的海域或時間,過去也曾在此觀察,但都沒有遇見過,可能正好追捕獵物經過,也可能正好碰上朗氏喙鯨浮上海面的時間,才有這次幸運偶遇。

林東良說,為增加台灣喙鯨科生態資訊,今年基金會有申請在地守護計畫,針對近年穩定出沒的柯氏喙鯨,稀有的朗氏喙鯨等,將記錄到的資料建置成影像資料庫,建立個體辨識特徵。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多羅滿賞鯨指出,喙鯨擅長長時間潛入數百至數千公尺的深海捕食,是少數能在極深水域活動的大型哺乳類,由於牠們浮上海面的時間極短,行蹤隱密,加上外型容易與其他鯨種混淆,過去即便出現在東部海域,也鮮少被準確辨認。

多羅滿賞鯨指出,朗氏喙鯨的現身,象徵這片海域仍有諸多未解的自然奧祕,將持續配合海洋保育與學術單位的研究行動,協助蒐集東部海域的長期觀測資料,針對深海鯨種的行為、分布與出沒時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系統。(編輯:黃名璽)11407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