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孩子一上學成木頭人 選擇性緘默症警訊

2018/3/11 16:05(3/11 17:1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1日電)在家裡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到了學校卻變成木頭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講話、面無表情,而且狀態持續一個月,就應當心是焦慮症之一的「選擇性緘默症」。

根據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統計,全台平均每140名孩童就有一人深受選擇性緘默症之苦,但在台灣的資源卻非常少。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今天舉辦講座,邀請英國心理學專家露絲(Ruth Perednik)教老師們如何面對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與會的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根據統計,選擇性緘默症發生率為千分之6至8,是焦慮症的一種,這類的孩子會在特定情境下出現焦慮症狀,完全不敢講話,甚至連老師叫他,他也不敢出聲答應,看起來內向、怕生,也比較容易被霸凌。

諶立中說,選擇性緘默症發生率並不算低,但對於這類孩子,外界常常會貼標籤,認為一定是爸媽沒教好,許多父母也認為孩子只是不愛講話、問題不大,更不願帶孩子到精神科求診,也因此他當了30年精神科醫師,卻連一個選擇性緘默症患者都沒遇過。

雲林縣土庫國中特教老師林姿杏受訪時表示,近3年她在特教班遇到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多達6人,大多是伴隨學習障礙才能幸運確診,但若是成績表現好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更難被發現。

林姿杏說,一般的學生到了教室大多都會自動拿出筆和課本,但嚴重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整個人就像是個木頭人,直挺挺地坐在位置上,一動也不動,老師必須隨時下指令,要求「拿出課本」、「拿出鉛筆」,孩子聽到指令才會有所動作。

對於這類孩子,同學們往往會覺得他很怪,坐在位子上不動、不講話也沒有表情,有些老師也會認為是故意搗蛋、故意不合作,卻不知是疾病所致,只要能營造讓孩子安心的場域,例如到家裡或是熟悉的環境時,他們才能正常講話、生活。

英國心理學專家露絲表示,她的兒子4歲時因不發一語被誤診和不好的對待,她也因此投入選擇性緘默領域。

露絲說,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在2至6歲孩子身上,其中女孩略多於男孩,當這類孩子被要求說話時,他會感到焦慮,一旦他開始嘗試著不要說話,就會明顯感覺到焦慮紓緩,也因此更不願意說話,陷入惡性循環。

選擇性緘默症症狀從輕到重可分為4大類,最輕微的是可以在選擇性情境中說話,或是可以耳語或發出聲響;再嚴重一點已無法以口語溝通,但仍可以肢體語言表達想法;最嚴重的狀況是無法溝通,身體凍住、沒有表情,整個人就像戴了面具一樣。

露絲坦言,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其實飽受痛苦,他們在家中和在學校判若兩人、在受影響的環境下無法展現真實自我,而且永遠處於警戒狀態,呼籲超過一個月就應提高警覺。(編輯:方沛清)10703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