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首本南橫紀錄史 開路英雄口述美麗與哀愁

2019/7/2 16:47(7/2 18: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日電)交通部公路總局今天舉行「埡口之巔」新書發表會,邀請當年修建南橫公路的耆老口述參與開路的艱辛,書中也介紹美麗的南橫風光遭逢莫拉克風災後的哀愁及復建之路。

南橫公路是台灣第3條橫貫公路,民國57年動工、61年通車,從台南玉井經高雄甲仙到台東關山,全長203公里,10年前遭莫拉克颱風重創,道路中斷。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積極復建,為追懷昔日南橫公路前輩闢建的艱辛,記錄今日復建工作的艱困,透過與南橫前輩的訪談,並結合文獻檔案,重現南橫公路的開發歷程,特別發行「埡口之巔-南橫青山在」。

這本書依據時間軌跡撰寫,介紹沿線地形、環境、日治時期噍吧哖事件、布農族抗日運動,以及戰後南橫公路的籌建、施工歷程,最後則記錄莫拉克風災後,南橫公路艱辛復建的歷程。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作家劉克襄今天受邀出席新書發表會並導讀,他表示,「埡口之巔」和一般官方出版的公路書不太一樣,他不但親自走訪南橫,還看了3次書;這本書重心在開拓南橫的英雄,同時也鋪陳過去歷史,例如發生在玉井與甲仙間的噍吧哖事件、布農族抗日運動等,讀起來更有感情。

前公路總局副局長張仁德表示,他於59年大學畢業時,扛著行李往山上跑,當時從台北到南橫,走路加上坐車,一次要花2天時間,但能參與興建南橫,看著道路一步一步完成,感到很光榮。

張仁德也在書中提到,當年興建南橫時,施工都是人工,沒有機器、推土機、怪手,因為山上連路都沒有,工程車無法上山;且山上無遮蔽物、紫外線強,天天曬太陽,當時太陽眼鏡算是奢侈品,很少人戴,日後許多人不到50歲就得了白內障。

前公路總局總工程司周胤德在書中回憶,當年勞工安全衛生觀念薄弱,工地任何時間都處在危險狀況,有人殉職,有人摔下深谷手臂折斷,有人腳被石頭砸斷,還有人頭被石頭砸傷。

交通部長林佳龍在新書發表會致詞時,對交通前輩奉獻公路工程表達感謝,他說,這本書描繪出南橫公路闢建的艱辛與困難,也記錄許多族群衝突與多元文化共融,從開發建設轉變到生態永續,從族群衝突轉變到文化多元,從力求交通便利轉變為與環境和諧永續;「交通」與「感動」在希臘語為同一字,期待交通能夠帶來互動與感動。

公路總局長陳彥伯表示,南橫公路觀光資源得天獨厚,沿線有溫泉、瀑布、溪流、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10年前莫拉克颱風重創下,南橫陷入哀愁,但從開路前輩不怕艱難的勇氣,連結公路人精神,在極端氣候下復建公路,公路總局也懷著謙卑的心,與大地共存共榮。

目前南橫已可從玉井通至梅山口,公路總局預測,今年若沒有太多颱風,年底將可通到高雄桃源天池。(編輯:張雅淨)10807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