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監測到台灣偷偷移動 學者:還在長高變瘦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日電)氣象局透過GPS監測,發現台灣的斷層除地震外也「偷偷移動」。對此,學者今天說明,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呈相互推擠,因此中央山脈還在「長高」,單就板塊運動來看,「台灣是會變瘦的」。
中央氣象局「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專頁日前分享2009至2018年的GPS監測資料,除地震期間,在短短數10秒內出現的「同震滑移」外,地震前(間震期)、地震後(震後期),台灣的斷層也都有「偷偷」地亂動。
氣象局在全台建置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結合各單位的建置成果,台灣已有超過450個連續觀測站,進行大地測量,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可以讓地球科學家更了解地殼運動的樣態,或是分析出地震的發生週期、計算地震的災害潛勢,評估台灣各地斷層的活動和地震的機制。
對此,有媒體報導指出「地震幫忙間隔?9年來台灣遠離中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許雅儒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根據研究,若台灣大致以中央山脈為中線分為東、西部來看的話,台灣西部與澎湖、中國福建的移動方向和速度相等往東移動,但台灣東部則是向西移動,因此不能說「台灣離中國愈來愈遠」。
換言之,許雅儒說,因為台灣東、西部的擠壓,中央山脈目前仍然還在「長高」的狀態,大概每年約2、3公分左右,但實際上升的幅度,其實還要計算包含侵蝕速度等因素。
許雅儒進一步說明,若單就板塊運動來看,「台灣是會變瘦的」;但她強調,影響台灣的不只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台灣東北方海域也有弧後擴張的運動,對東北部、宜蘭一帶造成影響,不過這些運作時間尺度很長,可能千年、萬年,現在民眾不用太過緊張。
今年9月台東池上發生芮氏規模6.4、6.8的地震,讓「中央山脈斷層」再次被人討論。許雅儒說,這個系統雖然能夠監測地表運動,但很難判斷是哪個斷層,尤其中央山脈斷層其實與其他斷層也有交錯的情況,會更難解讀。
許雅儒說,這份研究最主要的幫助是評估在地理上什麼地方比較有可能會發生大地震,因為較大的地震都會重複在過去歷史上有記錄的地方再次發生;只是要預測何時就真的比較困難,這也是全世界科學家都在努力的目標。
許雅儒解釋,因為一個大地震可能需要的週期很長,數百年、上千年都有可能,台灣目前記錄地震的時間約100年,相對來說非常短,很難窺探全貌,「會像瞎子摸象」,現在只能累積資訊、傳承下去,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達到預測地震的目標。(編輯:陳政偉)1111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