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孩子容易發脾氣 研究:可能與語言表達不足有關

2024/5/24 13:12(5/24 13: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信誼基金會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孩子情緒失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專家鼓勵重視親子對話,以對話式親子共讀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彼此分享看法和感受。(信誼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傳真  113年5月24日
信誼基金會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孩子情緒失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專家鼓勵重視親子對話,以對話式親子共讀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彼此分享看法和感受。(信誼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傳真 113年5月24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總以為是情緒問題。信誼基金會最新調查研究發現,情緒失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專家鼓勵重視親子對話,以對話式親子共讀刺激孩子語言能力。

信誼基金會去年11月進行1至6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收集1萬403份有1至6歲孩子的家長回覆。3至6歲是「語言表達」學習關鍵期,但從家有3至6歲幼兒的問卷發現,僅半數家長提到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表達,家長以為的情緒問題,可能與語言表達不足有關。

調查顯示,即使97%父母認為親子對話與互動對孩子語言發展影響最大,但僅有64%父母自評日常和孩子聊天時間頻繁;親子共讀是父母累積孩子語彙的重要活動,雖然98%父母認為親子共讀是促進語言最好方法,卻只有50%家長會主動引導孩子說出對故事的想法。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透過新聞稿分析調查研究,強調語言不只用來認知、思考,也可感受、抒發感情。孩子8歲前良性親子互動,不只有助語言學習,對大腦發展、情緒穩定、認知能力和社會化都有正向影響。建議爸媽可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技巧強化,提升孩子語言表達。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張杏如引述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大人與孩子對話」雙向互動對孩子語言刺激高,比起「大人說、小孩聽」單向方式約高出6倍。台灣父母較少主動和孩子分享生活點滴或表達自我情緒與感受,孩子也多半處於被動回答狀態,建議父母多撥時間和孩子聊天,彼此分享看法和感受。

張杏如認為,家人一起用餐的對話有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對話式親子共讀,也可刺激提升孩子語言能力,在孩子4、5歲開始,可讓孩子複述故事內容,學習表達,也能更理解繪本文本意義,當孩子再大一點,可開啟共讀後的提問和討論,幫孩子累積思辨能力。(編輯:管中維)11305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