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剪去長髮放棄搖滾 鄭創營藝術製框幫畫作找到家

2020/6/14 10:04(6/14 11:0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4日電)藝術拍賣會上,多數人的焦點往往放在畫作,卻忽略了保護作品的畫框其實也是一門藝術。從事裱框20年的鄭創營認為,畫作和畫框有如朋友,而他的工作則是要幫畫作加分。

經常走訪世界各地美術館、博物館,不難發現畫作的外框其實也蘊藏著藝術,無論是巴洛克式的雕花木框,或是當代的極簡框,都代表著各個時代的創作特色。

而在裱框師的巧手下,作品的外框也為創作加分,但長久以來,多數人都忽略了這群隱身在作品背後的製框師。

今年47歲的鄭創營從事藝術裱框20年,年輕時曾和董事長樂團主唱吳永吉、樂手吳志雄合組「直覺樂團」。當年的鄭創營可是樂團的主唱,青春年少留著一頭長髮,彈片爽快地刷弦,隨著鼓聲節奏嘶聲吶喊,頗有明星架勢。

然而在當時,父母不贊成他走音樂路,鄭創營不得不剪去一頭長髮、放棄搖滾夢,找了一份有穩定收入的裱框業務工作,因而踏入裱框這行。

後續也從德國裱框師法蘭克.費雪(Frank Fisher)身上學得技術,從木工、塗裝、金箔、雕刻到收藏認知,一路自學加進修,讓他的裱框獲得藝術圈的認可,28歲獨自開了間裱框工作室,白手起家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鄭創營的工作室隱身在板橋的巷弄裡,即使沒有招牌,卻有許多藏家、藝術家經常上門,像是藝術拍賣公司羅芙奧就與他長期合作。鄭創營說,裱框技術能獲得藝術拍賣公司的認可,並且進到拍賣會場,是他最大的成就。

鄭創營曾為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趙無極、朱德群、常玉、席德進、張曉剛、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等作品製框,尤其作品在上拍場前經過鄭創營的點綴,有時還能增加「賣相」,拍得好價格。

有別於一般裱框店提供現成的外框再加以組裝,鄭創營說,裱框師很重要的工作在於幫作品加分,「裱框一來是要保護作品,另一方面則是裝置,最大目是便於流通」。因而他的外框每一件都是手工量身打造,沒有一件作品重複,把裱框當成一門藝術。

他表示,通常在接到一件作品時,會先快速掃瞄畫作、記在腦中「接著便開始等待靈感,交給內心反應,讓設計帶著我走」。製框的模式跟藝術家創作沒兩樣。

鄭創營以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女孩」為例,人物肖像占滿了整張圖,鄭創營為了不讓畫作看起來像幅遺照,因而從畫作裡有的黃色,延展成具有線條感的黃色外框,內框則加上細緻的銀邊,降低畫作的生硬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為安迪沃荷畫作裱框,「當時第一次做這麼大咖的藝術家,製作時都很小心」。

鄭創營說,過去他曾經當過台北市生命線線上輔導義工,「這讓我學會傾聽藏家、傾聽創作者的聲音」,也因此他能在保存與設計之間取得平衡,藉由畫框幫畫作找到一個家。

從事裱框這行20年,鄭創營認為,「畫框和畫作有絕對性的關係,像是朋友一樣」一直以來他看到畫作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一樣,「畫作有生命,會帶給我感受,我再透過創作,回饋到畫框」。

或許鄭創營在製框的過程鮮少能見到藝術家本尊,但他卻透過裱框藝術,與創作者開啟對話。(編輯:黃世雅)10906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