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長年苦練求突破自我 奧運選手運動醫學大不同

2021/8/4 12:5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江慧珺台北4日電)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殿堂大放異彩,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葉文凌說,常人運動適度即可,奧運選手卻須不斷苦練追求突破,足部與腰部常有運動傷害,有賴科學與醫學防護治療。

中華代表隊參與東京奧運盛事,截至目前為止,已奪下2金、4銀、4銅,創史上最佳成績。選手在體育競技殿堂上的亮眼表現,反映多年苦練追求進步突破的成果,也經常練出一身傷。

台灣運動醫學的重要推手,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兼任主治醫師葉文凌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運動選手最常見運動傷害包含足部與腰部傷害,如「台灣最速男」楊俊瀚就苦於足底筋膜炎,「羽球王子」王子維與舉重女將江念欣則受腰傷困擾。

而不同的運動項目也有不同運動傷害,如體操等常用上半身的運動,常見手部與肩頸問題;奧運摘銀的柔道好手楊勇緯與日本柔道金牌選手高藤直壽,都有因反覆訓練受傷的「柔道耳」;對舉重選手而言,手掌長繭破皮更是家常便飯。

「沒有過度訓練使用,就不會成為奧運選手。」葉文凌直言,常人運動醫學建議避免傷害,但運動員必須過度使用、過度訓練追求成績表現,而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結合,幫助選手在過度訓練下可仍適當防護,從中尋求進步突破。

葉文凌說,運動員的治療觀念與常人不同,近年來也進步神速,以往只強調運動前熱身與運動後收操放鬆,之後慢慢納入包紮防護概念,之後進展到動態包紮,如「舉重女神」郭婞淳就使用肌貼,就屬於可增加防護的動態包紮。

除了動態包紮外,葉文凌提到,運動員也會增加神經反射訓練,因很多動作會牽涉到肌肉收縮,而肌肉收縮是靠神經反射,透過訓練可增加動作協調性,同時也可避免運動傷害。

若受運動傷勢困擾,必須手術治療,葉文凌說,以往動手術被視為運動員生涯終結,但隨著細胞治療與微創關節手術神速進展,如阿基里斯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等退化疾病,在運動員休息期間,短短1至2個月就可得到療效,調整後即可重返賽場。

近年台灣民眾運動風氣漸盛,全民瘋奧運下,可能又有更多人投入享受運動。葉文凌也提醒,一般人運動不求成績表現,不需過度操練,建議一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且建議在自身極限範圍內,出力9成即可,不需用盡全力,如此一來,享受運動也能避免傷害。(編輯:陳清芳)11008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