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領時代1 / 綠領人才全球都搶手 掌握千萬職缺大趨勢
2050淨零碳排已列為國家重大政策,台灣企業對內要因應環境部碳費制度,對外又面臨歐盟啟動CBAM等國際要求,一波波措施催出對永續人才的強勁需求。綠領時代專題從國際趨勢出發,以市場供需角度,探討台灣產官學如何因應這股浪潮,同時也提供職涯路上的青年就業參考。
(中央社台北23日綜合外電報導)「綠領」因全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而成為當前職場新星。國際能源總署評估到2030年可增加約3000萬個綠能就業機會,同時也有將近1300萬個化石燃料相關職位消失。在全球招聘速度快過人才養成的趨勢中,綠領市場供不應求。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更新版的「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報告裡指出,若按全球要在2050年達標淨零排放的期程,從現在起到2030年間意味能源領域就業需快速轉型,清潔能源領域的職場需求增速會遠超過化石燃料領域的職場萎縮速度。
IEA這份報告稱目前約有6500萬人在能源或相關的重要領域(例如汽車製造)就業,當中一半的工作已靠向清潔能源。報告評估到2030年時將新增3000萬個清潔能源職缺,同時有近1300萬個化石燃料相關職位消失。代表每失去一個化石燃料相關工作,就會創造出約兩個清潔能源職缺。
這其中又以低碳排發電的就業成長最為強勁。按2050年達標淨零排放的期程,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到2030年會各增加約300萬個職缺,屆時兩者的就業人數合計達1150萬。
領英(LinkedIn)「2023年全球綠色技能報告」(Global Green Skills Report 2023)指出,去年11月杜拜的COP28氣候峰會,訂出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相較2019年水準減少43%的目標,意味從能源、交通及建築領域的就業將出現重大轉型。
綠領
green jobs、green collar,泛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等機構於2008年時大致將綠領工作(green jobs)定義為「無論農、工、服務業或公部門,任何有助保存、維護、重建環境品質的適宜工作皆屬之」。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對綠領(green collar)有更明確定義:「任職於綠色組織的管理者、專業及技術人員、文書、銷售、服務乃至僅具一定技術水準或學經歷員工;或在其他不歸為綠色組織中具備綠色技能和執掌的管理者、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
按領英統計,全球最需要的前10項綠色技能分別為永續發展、環境復育、職業安全衛生、氣候、再生能源生產、生態系統管理、環境稽核、太陽能、企業責任CSR與資源回收。
華爾街日報指出,根據美國能源部去年夏天發布的最新年度就業報告,2022年美國創造超過11萬4000個清潔能源就業機會,增幅超過整體經濟和整體能源產業的就業成長。2022年超過40%的美國能源工作來自清潔能源(美國能源部對清潔能源的定義含電動車、再生能源及氫能等與淨零相關的技術)。
美國能源部列舉的「綠色工作」(green job)的實例包括製造電動車的工人、安裝太陽能光電陣列和充電基礎設施的承包商、設計碳捕集與封存(CCS)方案的科學家,以及改善電網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工程師等。
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經濟系教授吉爾林翰(Kenneth Gillingham)說,「一如許多政策制定者所設想,朝清潔經濟過渡將涉及大量基礎設施建造,相關職場招聘肯定有所增加,尤其攸關拜登政府通膨削減法案(IRA)達標的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大多尚未建成。」
隨拜登的通膨削減法案相關的基建日後完成及運營,當前綠色技能人力供應短缺也讓外界擔憂。
吉爾林翰表示,當前的勞動市場尚未準備對綠領人才的擴大供應,但好消息是並非所有綠能領域都非得特定綠色技能不可,「許多傳統經濟角色可輕易銜接到綠色工作,例如建築、電力和工程方面」。
華爾街日報引述領英分析顯示,對於永續發展經理和能源稽核員等快速成長的新職位,一些企業仍招募沒有綠色工作經驗的人員,認為經簡單的培訓就能讓員工上手;企業也從提高現有員工的技能著手,並從夕陽產業領域僱人。
吉爾林翰舉例,像燃煤電廠工人可接受培訓,轉為運作再生能源農場、營運電動車充電網絡等。
在亞太區域方面,跨國會計事務所德勤(Deloitte)一份報告指出,產業旺盛與數位技術蓬勃,賦予亞太日後在交通、能源、製造、食品和土地利用等全方位轉型為低碳的領先優勢。如果亞太各國把握當前的脫碳機遇,到2050年時相關領域可新增1.8億就業機會,區域經濟到2070年可望新增47兆美元產值。(譯者:陳亦偉)1130623
- 2024/06/23 11:46
- 2024/06/23 11:26
- 2024/06/23 11:25
- 綠領人才全球都搶手 掌握千萬職缺大趨勢2024/06/23 10: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