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彭博2022年經濟風險預測 台海局勢牽動全球產業

2021/12/15 12:43(12/15 16: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紐約14日綜合外電報導)大多數預測機構對2022年的基本預測情境是經濟強勁復甦、通膨降溫,貨幣政策從應急性寬鬆模式轉向。不過彭博指出,有太多意外因素,可能讓這些預言出錯。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Omicron變異株、通膨居高不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首次升息、中國恆大危機、台海衝突、新興市場發生擠兌、「硬脫歐」、新歐元危機、中東「火藥庫」食品價格上漲等,這一切都可能成為讓事態往錯誤方向發展的導火線。

其中彭博特別提到,台海緊張局勢若升級,包括封鎖或中國直接入侵,都可能導致台灣半導體業崩潰,對全球智慧型手機和汽車等多項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以下是彭博對2022年全球經濟風險的預測。

● Omicron和更多封鎖

現在就對Omicron蓋棺定論為時過早。它顯然比前幾代變異株更具傳染性,但可能也沒那麼致命。這將幫助世界回到疫情爆發前的常態,意味著在服務上投入更多資金。隨著支出的再平衡,全球經濟加速預料將從彭博經濟研究預測的4.7%提高至5.1%。

但一個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的變異株也可能拖累經濟。即使只是將今年最嚴苛的防疫措施實施3個月,也可能讓2022年經濟成長率放緩至4.2%。在這種情況下,需求會變得更弱,全球性供應問題可能也會持續下去,因為更多人被排除在就業市場之外,且物流會出現更多混亂。

● 通膨威脅

今年初,人們預計美國今年年底通膨率為2%。結果通膨率卻直逼7%。這一次,市場普遍預期2022年通膨率將在年底接近目標水準,然而嚴重看走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Omicron只是潛在原因之一。在美國,已經快速升高的薪資水準可能還會持續攀升。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隨著氣候變遷帶來更多破壞性氣候事件,食品價格可能繼續上漲。

並非所有風險都指向同一個方向。例如,新一波疫情可能打擊旅遊業、拖累油價。但即便如此,綜合影響仍可能是經濟停滯性通膨,聯準會和其他央行需做出艱難取捨。

● 聯準會向緊縮政策邁進

從2013年的減碼恐慌到2018年的股市大跌,近年來的歷史表明聯準會收緊政策往往會給市場帶來麻煩。

眼下資產價格本已處於高位,這令風險變得更高。標普500指數接近泡沫區域,相較於房租市場,美國住宅售價加速上漲,表明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比2007年次貸危機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大。

彭博經濟研究模擬了如果聯準會在2022年進行3次升息會發生的情況,並暗示利率在達到2.5%之前會持續升息,從而推高美國國債殖利率和信貸利差;模擬結果是美國經濟2023年初陷入衰退。

● 聯準會多次升息、脆弱新興市場

聯準會首次升息可能意味著新興市場將出現大跌。美國利率上升通常會提振美元,並引發發展中經濟體的資本外流,有時還會引發貨幣危機。

一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脆弱。在2013年和2018年,受影響最大的是阿根廷,南非和土耳其。根據彭博經濟研究匯編的一系列指標,這3國加上埃及、巴西,將是2022年5大風險經濟體。

台灣、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的債務很少,經常項目盈餘充裕,在新興市場中,資本外逃的風險似乎最小。

● 中國更多「封城」

中國經濟成長2021年第3季度陷入停滯。地產巨頭恆大債務危機,接連不斷的防疫封鎖和能源短缺導致經濟年成長率降至0.8%,遠低於世界早已習以為常的6%中國經濟加速。雖然能源危機在2022年應該會緩解,但其他兩個問題可能不會。

中國在防疫上的「清零」政策可能意味著Omicron將引發更多封城。在需求疲軟和融資受限的情況下,占中國經濟比重約25%的房地產建設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彭博經濟研究的基本假設是,中國經濟到2022年將成長5.7%。如果加速放緩至3%將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大宗商品出口國將少了主要買家,並可能破壞聯準會的緊縮計畫,就像2015年中國股市崩盤帶來的影響一樣。

● 歐洲政局動盪

歐洲領導人團結一致支持歐洲項目,歐洲央行控制好政府借貸成本,幫助歐洲度過疫情危機。但在未來1年,這兩件事都可能會搞砸。

明年1月義大利的總統大選可能顛覆脆弱的執政聯盟。法國4月將舉行選舉,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面臨來自右翼的挑戰。如果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內「疑歐派」人士上台,可能打破歐洲債券市場的寧靜,並剝奪歐洲央行需要的政治支持。

假設主權債券利差擴大300個基點,就像過去10年的債務危機一樣,彭博經濟研究的模型顯示,到2022年底,歐元區GDP可能減少逾4%,這將令歐元區陷入衰退,並重新引發對其存續前景的擔憂。

● 英國脫歐的影響

英國和歐洲聯盟(EU)之間有關北愛爾蘭議定書的談判勢必會持續到2022年,達成共識將很艱難。根據過去英國脫歐引發的事件看,這種不確定性將打擊商業投資並拖累英鎊,從而推高通膨、侵蝕人們實際收入。如果英歐爆發全面貿易戰,關稅和物流困境可能會推高價格。

● 財政政策的未來

各國政府在疫情中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勞動者和企業。許多國家現在想勒緊荷包了。瑞銀(UBS)估計,2022年公共支出的下降額達到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左右,約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導致經濟復甦放緩的財政撙節措施的5倍之多。

但是也有例外。日本新政府已經宣布了又一項創紀錄的刺激計畫,而中國當局在長期財政緊縮後也暗示將轉向寬鬆模式以支持經濟。

根據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數據,美國的財政政策在2021年第2季度已從提振經濟逐步轉向,明年仍會保持這種趨勢。不過拜登的兒童保育和清潔能源投資計畫若在國會通過,將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 食品價格與動盪

歷史上來看,飢餓一直是導致社會動盪的驅動因素之一。疫情和惡劣天氣共同推動全球食品價格逼近紀錄高位,並可能在明年持續。上一次衝擊發生在2011年,食品價格飆升引發一波民眾抗議活動,特別是在中東地區。

許多國家在中東仍然有風險。蘇丹,葉門和黎巴嫩也承受著壓力,它們看似至少和2011年時一樣脆弱,有些甚至還不如2011年。埃及也只是情況略有好轉。民變是少見的局部性事件,但更大範圍的地區動盪風險真實存在。

● 地緣政治

台海局勢的任何升級,包括封鎖或中國直接入侵,都可能將其他全球主要大國捲入其中,包括美國。超級大國戰爭是最糟糕的情況,其他假設情境包括(恐凍結中美關係的)制裁行動,以及台灣半導體業的崩潰。台灣晶片行業對從智慧手機到汽車的全球多項產業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 其他地方

巴西定於明年10月舉行大選,屆時該國很可能仍處於疫情動盪和經濟低迷期。有很多事情可能出問題,但如果一個承諾會更嚴格控制公共開支的候選人上台,可能會讓巴西稍作喘息。

在土耳其,反對派正推動將2023年選舉提前到明年舉行。土耳其匯率大跌,普遍被歸咎於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的非常規經濟政策。

● 2022年會有好消息嗎?

並非所有風險都是下行的。例如,美國的預算政策可能比目前看來更具擴張性,讓經濟遠離財政懸崖的邊緣,並促進成長。

在全球範圍內,受益於疫情期間刺激措施和封鎖時期的開支節省,家庭超額儲蓄高達數兆美元。如果消費支出速度快於預期,經濟將加速成長。

在中國,已經被列入「十四五」規畫的綠色能源和保障性住房可能促進投資活動。亞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也可能提振出口。(編輯:李佩珊/核稿:蔡佳敏)11012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全球56國房價年漲幅逾9% 台灣年增6.9%居中段班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