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暢遊南法塞特風光 打一場有歷史的水仗

位於塞特制高點的聖克萊爾山,中世紀時原為修道院附屬地,12世紀在此建立了一座禮拜堂,紀念西元四世紀時Albi地區的第一任主教聖克萊爾,他因拒絕崇拜異教諸神而被斬首。
文/陳宜彣 (旅遊作家)
晨曦未露,港口漁船已開始忙碌,準備出海捕魚;下午時分,漁獲拍賣會上漁民正出售著最新鮮的魚類及各種海鮮,現場及線上買家紛紛摩拳擦掌等著競標;黃昏將至,港口碼頭旁停滿載客歸來的遊艇,岸邊則是色彩鮮明的低矮房舍,水面上染上一層金黃餘暉,街道上熙熙攘攘,美麗的場景宛若一幅印象派畫作。
坐落於拓湖(Étang de Thau)與地中海之間,這座被法國文豪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譽為「獨特之島」,亦有「蘭多克的威尼斯」(Venice of Languedoc)之稱的美麗漁港小鎮,正是位於法國南部的塞特(Sète)。
古老漁村到繁華港都 白十字架見證時光流轉
塞特歷史約可追溯至2,000年之前,西元150年埃及學者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所著之《地理學指南》(The Geography)已有記載,然而當時的塞特,只是地中海地區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漁村。直至17世紀「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任內,連接地中海及大西洋的南運河(Canal du Midi)竣工,位處運河東端的塞特,因其樞紐位置成為重要貿易港口,群商薈萃,迅速發展成南法經濟重鎮之一。
塞特港原以其鮪魚捕撈技術而聞名,19世紀時,義大利南部的切塔拉(Cetara)漁民因經濟危機而逃至塞特定居,擅長捕捉鯷魚的他們,也為塞特港的漁業發展注入一股活力,如今塞特已是南法最大漁港,全年漁獲量高達2,200噸,種類逾120種,相當驚人。
除了漁業外,塞特港用途頗多,不但是僅次於馬賽-福斯港(Port de Marseille Fos)的南法第二大商業港口,同時也是法國至摩洛哥主要客運港口,被稱為地中海兩岸的「海上橋梁」。
塞特位處沙堤,地勢平緩,最高海拔僅有176公尺。位於塞特制高點的聖克萊爾山(Mont Saint-Clair),中世紀時原為修道院附屬地,12世紀在此建立了一座禮拜堂,紀念西元四世紀時Albi地區的第一任主教聖克萊爾,他因拒絕崇拜異教諸神而被斬首。除了這座山外,南法奧克西塔尼(Occitanie)大區多處城鎮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聖克萊爾山設有全景觀景台,壯麗開闊的環景令人屏息,塞特市鎮、港口、獅子灣(Golfe du Lion)皆一覽無遺,遠方重巒疊嶂,海面波光粼粼,偶有船隻駛過,掀起些許波瀾。紅白色系房舍櫛比鱗次,觀景台旁則矗立著自1866年起就開始在此守護塞特城市的巨大白色十字架。
從軍事要塞到戲劇殿堂 堡壘不再迎敵只迎樂迷
塞特島並非一直屬於法國,1710年7月24日這天,26艘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突然對塞特島發動攻擊,共1,500名士兵登陸,並駐紮於聖克萊爾山,在塞特島統治了五天後,才被法軍驅離。有鑑於此,法國在塞特建造了兩座設有大砲群的堡壘:聖皮耶堡(Fort Saint-Pierre)及黎希留堡(Fort Richelieu),避免入侵事件再次發生。
聖皮耶堡被用作軍營,後來則被醫院徵用,治療罹患傳染病的囚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堡壘遭到德軍大規模破壞,幾乎倒塌。1959年,聖皮耶堡改建為有著圓形劇場的海洋劇院,觀眾席面向地中海,欣賞表演的同時,還能一邊享受海景及月色。
每年夏季,海洋劇院會舉辦各種音樂節,塞特市民攜家帶眷傾巢而出,加上來自法國各地的觀光客共同參與盛事。現場除了各式美食攤販,亦為觀眾提供嘉年華款彩妝,在熱情的樂聲及歌聲中,男女老少紛紛舞動起來,彷彿一場沒有年齡限制的露天派對,歡樂無比。
迺市場呷海鮮澎湃上桌 水上比武清涼激戰夏日
不難想像,海港城鎮塞特的獨特魅力皆與海洋息息相關,可搭乘不同路線的觀光遊艇出海,一覽塞特島風光。若搭乘潛艇前往拓湖,甚至能欣賞貝類養殖場水下景觀,相當特別。拓湖占地甚廣,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又以牡蠣及淡菜等貝類為主。若到塞特一遊,務必前往百年美食集散地塞特市場,大啖現流海鮮及各種義大利特色料理。
此外,塞特長達12公里的綿長沙灘及湛藍海景更令旅人趨之若鶩,游泳、玩水、騎車,各類水上運動應有盡有,更有許多坐擁海景第一排的景觀餐廳任君挑選。
地中海型氣候的塞特,全年日照天數高達320天,其中6月至8月是最適合旅遊的季節,8月下旬更能參與有著350年歷史的塞特年度盛事——精彩刺激的「水上比武」。
前陣子日本戀愛綜藝節目《離線找真愛》喚起許多觀眾對南法尼斯蔚藍海岸的嚮往。而同樣在風光明媚的南法,擁有獨特海港風情、豐富歷史底蘊、多元特色美食的塞特,魅力亦獨具一格。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