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劉宸君書寫對山的告白 留下文字面對孤獨

2019/7/13 14:52(7/13 17: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3日電)劉宸君在2017年與友人赴尼泊爾健行,遇到大雪受困河谷47天離世,但她的文字遺留下來,友人協助出版問世。作品的字裡行間透露與大自然共處,寫下面對孤獨的人生命題。

劉宸君在2017年2月與旅伴梁聖岳入境尼泊爾,展開預計一個月的塔芒(Tamang)及藍塘山區(Langtang)健行。但在3月中旬遇到罕見的大雪,受困於納查特河谷(Narchet Khola)旁的岩石洞穴,搜救隊在受困第47天找到兩人時,劉宸君已在3天前過世。

生還的梁聖岳將劉宸君貼身攜帶的旅行筆記及給親友的書信帶回,在劉宸君家人的同意之下,兩人的好友羅苡珊想為劉宸君留下作品集,獲得第五屆吳鄭秀玉女士黑潮獎助金「海洋藝術創作類」以及國藝會「文學類出版補助」支持,並與春山出版社合作完成編選,出版「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

劉宸君曾自述是以旅行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文字,也曾提及,「沒有特別想成為作家的念頭,比較在意自己能不能寫,害怕自己不具備書寫的資格。」

劉宸君在遺作的最後一篇「回家」的最後一句提到,「直到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覺得真正成為作家」。

劉宸君在1998年7月7日生於苗栗,2016年入學東華大學華文學系,她對山的熱愛和筆下的文字,都令也在東華大學任教的小說家吳明益記憶深刻。吳明益在推薦序裡提到,劉宸君曾問他說:「害怕孤獨的人可以寫作嗎?」讓吳明益當下不知道如何回答。

劉宸君終究無法再回來,吳明益在這本書的推薦序中回覆作者,「這是一個迴圈,因為只要一直寫作,就不怕孤獨了。文字裡眾聲喧嘩,鬼魂與生者同在。在山裡也是一樣,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只有停下來孤獨才會有機可乘。」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因為劉宸君已經不在,用編輯遺稿的方式來出版作品,希望能著重在作品的文學性,而不是作者的個人生平。

莊瑞琳說,劉宸君以筆鋒琢磨一切內在的敏銳,包括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連結,並非純粹的書寫自然,而是透過體驗或是感受自然,發展出創作。

她認為,劉宸君在旅途中的書寫早已超脫旅遊經驗的雜記,而直接是生命本質最核心處所開出的窗。即便最後受困岩洞中,劉宸君仍不斷地書寫,以書寫見證自己生命的存續。

讀者看完作品後會知道,寫作一直是劉宸君的夢。莊瑞琳說,劉宸君留下許多文字,有詩、遊記、雜記、日記與書信等,可以發現,作者透過旅行、爬山反覆思考生命、情感與創作,這也是出版社與作者的朋友們,決定讓更多讀者看見作者所擁有那文學的一顆心。

她認為,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年輕的劉宸君勇於實踐對生命的熱情,去擁抱土地,並且選擇一般年輕人可能想像不到的旅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書寫。

春山出版副主編吳芳碩也說,劉宸君留下的完成度、形式與敘事聲音不一的文字,包括遊記、詩、書信與日記散文等文類,匯編成四部:在路上、旅人之死、致信、夏天的少年。

遊記是劉宸君創作最成熟的部分,詩則展現他創作直接原粹的狀態,書信與雜文則可看到,即便是寫給親友的信件,以及隨筆、日記等,仍流露劉宸君許多關於存在與書寫的思索。

吳芳碩認為,像是作者看到加爾各答的人們,以人性為重心,探討自己跟環境的距離,這些探索對象裡,「山」以多重的隱喻、意象與情感反覆出現在字裡行間,成為作者對自己的存在、生命意義的轉喻。

吳芳碩也說,呼應這本書的意念,書封設計者霧室也針對劉宸君的特質,繪製了一座大山,以四款書封來呈現,就像作品如綿延不斷的山繼續留存在我們的心中。(編輯:吳協昌)10807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