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振興經濟當務之急 習近平意志凌駕政策成隱憂[影]

2022/10/26 10:58(10/26 11:3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表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展開第3任期,將中國從經濟不振的泥淖中拉出來應是當務之急。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台北攝 111年10月26日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表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展開第3任期,將中國從經濟不振的泥淖中拉出來應是當務之急。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台北攝 111年10月26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台北26日電)20大落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展開第3任期,將中國從經濟不振的泥淖中拉出來是當務之急,然而若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致力於實踐習近平個人意志,中國經濟復甦之路可能更加險阻。

中國輝煌的經濟發展成就,在近3年間數次跌跤,不論是遭遇美中貿易戰以及後續的科技圍堵,對產業造成的衝擊;大規模監管對民營企業造成影響,同時衝擊投資人信心;以及疫情蔓延與後續的嚴格封控措施重創製造業生產與民生消費。

「穩」成了關鍵字,經濟發展趨緩成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習近平的第3任期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展開。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在20大落幕之後接受中央社專訪,分析政治報告中透露出的未來經濟政策,中國監管政策調整方向,以及新一屆領導班子將面對什麼樣的經濟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方向何去何從。

●20大政治報告指出未來經濟走向

對於20大所提出的政治報告,陳華昇認為涉及到經濟的部份並沒有很多,但仍可從中的重點訴求看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習近平不斷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背後透露的是在經濟領域持續壯大,同時追求更高的國際地位,全面提升中國大陸的國力,準備跟美國做全方位的對抗。」

他說,其中一個層面是科技,美國持續針對中國採取科技圍堵與制裁,因此未來中國一定會持續強化「科技自主」,包含自主研發一些先進與關鍵的產業、技術。另外,資通訊與半導體的發展也將是重中之重,特別是著重在中國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供應鏈,藉此避免西方社會的壓力。

陳華昇表示,藉由振興科技發展經濟的構思一直是中國近年來的施政方針,在面臨美國與其盟邦的圍堵之下,令中國更加重視產業鏈完整性,並投注更多資金多領域發展,藉此與美國對抗。

這樣的投注也並非毫無風險,過去中國大力支持的中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大基金)就發生了沒有有效運用的情形,「如何把這些經費用在有效益的地方,真正發展中國大陸自主科技的研發跟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才是重點。」

然而他也提到,如果中國的政治權力結構,從集體領導轉向個人專制的情況的話,可能會發生資源誤用或決策錯誤的情況,對於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大挑戰。

影片來源:中央社

●今年經濟成長率達4%以上就算成功

今年2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及今年經濟成長目標定於5.5%左右。隨著疫情發展、中國自身經濟政策、國際情勢變化等原因堆疊之下,此刻回頭看,符合期待的5.5%這個數字實在太過樂觀,現在3%到4%幾乎成了從投資機構到經濟學者間普遍的共識。

20大召開之際,官方延後發布包含第3季經濟成長率在內多項宏觀經濟數據,再次引發外界質疑「中國經濟比表面上更慘淡」。在20大甫落幕後,中國官方宣布第3季經濟成長率3.9%,今年前3季經濟成長率3%。

陳華昇表示,本來普遍認為第3季的經濟成長率可能是更差,因此才延後發布,但是看起來沒有那麼差。然而他不諱言,在這樣的內外壓力之下,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若能突破4%就可說是很不錯,達到5.5%很困難,若達成這個目標反而令人質疑數字的真實性。

距離今年結束還有2個多月,中國可能會加大採取降準、降息,以及刺激消費等等政策,恢復整個城市的服務業活力,以提振經濟,將今年全年的經濟數據向上提。

另一方面,放寬對於民營企業與科技產業的監管或可期待。雖然監管還是會持續進行,但可能逐步轉變成選擇性而非全面性。整頓並使政策制度化,以穩定投資、經商環境,提振市場信心與投資意願。

陳華昇提到,有種說法認為大規模監管的背後帶有打擊政敵,防止串聯的政治目的。這樣的理由隨著習近平與他的「同僚」在20大坐穩江山、掌控整個中國的政局與權力後,已經消失了。

然而不論是防止資本無序生長,或是帶有政治目的,陳華昇再次強調,多領域的強力監管是造成中國近兩年經濟下滑的原因之一,20大之後整體政治情勢比較穩定,應該要重新回到振興經濟這個主軸。

影片來源:中央社

●從李克強到李強 關鍵的半年

中國的經濟能否重振,並藉此提升外界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接下來半年是關鍵時刻。

陳華昇表示,現任總理李克強將會在明年兩會後卸任總理一職,一般認為他屬於改革派、開明派,他所領導的國務院比較重視經濟,較能掌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方向。如果說在20大之後,過去的政治干擾已經沒有了,在未來半年之內,一直到明年兩會前,都沒有辦法改變經濟往下走的頹勢,「要冀望新的財經班底正視經濟並且有突破性的改變,機會不大。」

在新一屆7名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2的李強可望在明年兩會後直升總理大位。雖然地方歷練尚屬豐富、完整,但缺乏國務院副總理的歷練,引發外界疑慮,是否有能力主持國務院。

陳華昇觀察,雖然新任國務院總理要在明年兩會後才走馬上任,但是依現在的情形來看,李強上任之後可能使用的招數不多,大致上不出降息、降準,透過消費品補貼刺激經濟、擴大內需,拉動經濟成長。將中國從過去以出口為導向變成以內需為主的市場,是未來可能採取的策略。

目前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不論明年換誰當總理,若實際上仍是以習近平的個人意志為主導,而習近平模式跟過去毛澤東模式類似,雖然在政治上能有一些積極作為,但對於經濟事務較不懂。以個人的意志主導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有可能做出一些不是那麼符合西方世界經濟運作原理的措施。

陳華昇說,習近平在過去幾年間的施政確實有展現出這樣的傾向,在進入第3任期後,短期內不能扭轉這樣的形象,會引起全球的疑慮。如果在李克強的留守期間,都不能夠讓中國的經濟很快回到正軌,令外界相信說中國還是堅持改革開放、振興民營企業的路線,那麼也無法期待李強能改變習近平的意志,「屆時中國經濟會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的注意、小心。」

●從2022退回1979?

陳華昇說,從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經濟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路線是受歡迎,然而在2022年此刻,在習近平推動以政府主導、以國家安全為主的路線之下,振興經濟與發展可能落到次要的位置,再加上因為美中對抗、台灣議題等,習近平有理由以「民族主義跟與西方對抗」、「要收復台灣」等手段做內部的管制管束,如此一來,對於整體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限制。

他強調,現今中國大陸內部政治的未來已經很大程度跟國際局勢相互連動,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對於中國新的領導班子來講,經濟發展未必是最重要的。「如果有這種想法,就是危機和挑戰,那也是全世界最不樂見的情況。」(編輯:唐佩君)11110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習近平時代 強人政治繼承風險難迴避[影]
172.30.1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