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疾病死亡不是惡靈是恩典 蘭嶼雅布書卡嫩的故事

2019/5/5 21:04(5/5 21: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5日電)蘭嶼文化將疾病和死亡視為「惡靈」,病人常寂寞無依。護理師張淑蘭看見族人痛苦,開居家護理所,將陪病人走人生最後一段路視如恩典,成為傳統文化和醫療間柔軟的守護者。

獲得今年慈月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南丁格爾特別貢獻獎」的張淑蘭是蘭嶼達悟族人,她在民國83年畢業後,返回蘭嶼衛生所,擔任公衛護士。在那段時間,她深刻認識蘭嶼傳統文化,發現族人普遍將死亡、疾病視為「惡靈」,只有自家人可以靠近病人,否則會有把厄運傳出去的危險,也可能招致村人的議論。

張淑蘭今天在頒獎典禮後受訪時表示,很多生病的人需要人關懷,但如果沒有自家人能幫忙照顧,病人只能獨自療傷,常常很空虛、寂寞。

蘭嶼文化又有一個特色,男女界線非常清楚,父母如果生病,只能由同性別的子女協助照顧,如果被異性子女看到私處,也會被視為污辱和不敬,如果病人碰巧只有異性家人,也會處於無人可照顧的窘境。

政府政策雖有給離島醫療些許幫忙,但因為文化不同,對族人的照顧就嫌不足,尤其在疾病末期的安寧緩和醫療和慢性病的照顧,張淑蘭看見族人的痛苦掙扎,在10幾年前毅然離開蘭嶼衛生所,投入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的工作。

雅布書卡嫩是張淑蘭的達悟名字,在達悟族語中意指「沒有飯吃的人」。因達悟族傳統文化謙卑,給予人祝福會用反向的話語,沒有飯吃的人意指希望受祝福者可以「飯源源不絕」、衣食無虞。用在居家護理所的名字,也是因生病的人身心靈比較貧乏,但透過護理幫助,可以重新飽足。

回顧開設居家護理所之初,張淑蘭因傳統文化屢受挑戰。如果居家護理師從死者家中出來,不僅不能和別人四目交接,以免把厄運傳給別人,甚至連走過他人家門外都不行。

當張淑蘭喪母的時候,她主動致電給收案的案家,詢問「什麼時候才可以到宅服務?」結果案家明明需要照護,卻要她3個月後再上門。經她解釋、說明,才改為1個月。

儘管如此,這些挫折都沒有停下張淑蘭的步伐。她身為達悟族一員,了解所有的文化都有脈絡和原因,沒有孰優孰劣、誰需要被改變的問題。

她拍攝「面對惡靈」紀錄片,和族人溝通,愈來愈多人理解她的想法,也讓她成功組織蘭嶼第一個照護志工團體,能到府關心老人、協助送餐等。

在傳統文化和現代醫療間,張淑蘭先同理、守護,並從中找到調整的方式,讓族人了解居家護理所真的能幫忙,愈來愈多族人接受居護所的服務,也認可護理專業和達悟傳統可並行。

張淑蘭舉例,傳統蘭嶼文化中,如果有人過世,只有男性才能在場,因女性肩負傳宗接代的使命,不能沾上惡靈。有一次,她去陪伴一個病重者,有族人驅趕,要她離開;但同時,也有族人幫她講話:「她是護理人員,不要趕她走」。張淑蘭獲准陪著病人呼吸完最後一口氣。

「看著他的呼吸逐漸平息,這是一個很美的恩典」,張淑蘭說,傳統文化常常把死亡看得太可怕,但她認為恩典是陪將死之人走最後一哩路。

為了讓死者安詳往生,張淑蘭也會協助做臨終護理。但傳統文化也不許外人插手,因為這是「還不起的恩情」。有一次,她協助一名死者淨身,死者的媽媽跪倒在她面前,哭訴著:「孩子,妳做得太多了,我賠不起,妳不要做了。」

張淑蘭說,雖然一路困頓挫折,但她從未放棄的原因,就是在蘭嶼社會中,能突破傳統、協助病人、撫慰病家的人不多,甚至可說「沒人可以做」,她靠著堅定的信仰突破,也靠信仰的力量幫助族人不再恐懼。

現在傳統文化上的「惡靈」不再是張淑蘭的困擾,但她面對另一個制度上的「惡靈」。

張淑蘭說,在台灣本島,居家護理所可以賺錢,但蘭嶼因案量不多,且收案常因沒有醫師處方陷入有案不能收、只能「做功德」的處境,每個月護理所的收入都低於支出,但又不能公開募款,營運捉襟見肘。

更麻煩的是,居家護理雖有健保給付,有時又被核刪的很冤。有些案家有潛在性壓瘡風險,她收案照顧,甚至因長期彎著身子、跪在地下屋的地上服務案家,膝蓋都因此增生組織,申報卻不被認可。

張淑蘭還記得,107年時曾有1個月,存摺裡只剩下新台幣1萬元,但薪資支出有7萬元以上,她望著存摺只能不斷禱告,深怕薪水付不出來。結果在發薪日前,一名牧師突然匯錢來救急,讓她們開心地手舞足蹈,還特別以印有達悟圖騰的手寫信給牧師,表達真誠感謝。

儘管經費有限,張淑蘭想做的還更多。她一直記得,過去曾有位族人臨終前的心願是「想要看海」,但他的父親卻擔心出門會讓厄運影響到族人,而不能如願。張淑蘭計畫要闢建一處「希望療園」,位置靠近海邊,不管是病人、照護者或家人,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撫慰。

希望療園還有一個功能,因蘭嶼傳統文化不祭祖,亡者的遺物會被焚燒或埋葬,在世的人常常思念無處訴。希望療園有一處石牆,張淑蘭計畫用來做在世者的藝術治療,可在石頭上繪製跟死者有關的印記,鑲入石牆,日後就可在此憑弔,安撫思親之情。(編輯:陳清芳)10805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