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破解華南生物爆發之謎 中國研究登國際期刊

2018/9/6 12:13(9/7 09:1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人員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者研究發現,有個被稱為冷舌的冷水區,在4億多年前為華南板塊帶來生物大爆發,研究並於知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發表。

根據地質學期刊網站,這篇研究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學者Jisuo Jin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人員Renbin Zhan(詹仁斌)、Rongchang Wu合著,發表於2018年7月19日。

新華社報導,研究團隊透過交叉研究提出,在4.5億年前,赤道東太平洋海域就存在一個冷水區。這個被稱為「冷舌」的冷水區給當時的華南板塊帶來眾多能適應冷水的生物,並直接帶動生物爆發。

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詹仁斌說,冷水洋流還給華南板塊帶來了特別豐富的營養物質,使華南板塊的物種爆發相比奧陶紀其他地區的物種爆發早了6至8百萬年,物種增加的數量、多樣性也顯著大於其他地區。

古地理學研究顯示,現今的中國在4億多年前由8個板塊構成,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南起沖繩海槽、北至秦嶺淮河的華南板塊。

在約4.8億到4.4億年前的奧陶紀,華南板塊由南緯30度左右一路往北漂至赤道附近,但是這一區域的海水表面溫度卻逐漸變冷,當時生存的海洋生物也由暖水型生物逐漸轉變為涼水型生物。

前述古氣候與生物類群為何會與地理環境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基於古生物學、沉積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證據提出,在4.5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巨大的南極冰蓋開始形成。這一冰蓋的體量,達到現在南、北極冰蓋總和的5倍。

古洋流重建顯示,富含營養、氧氣的巨大冷水團在南極形成後,下沉到一定深度沿著岡瓦納大陸(南方大陸)的東岸向北移動,並在赤道及其南側一帶隨上升洋流重新達到海面。

相應位置的冷水團至今依然存在,被稱為「赤道東太平洋冷舌」。由於「冷舌」的存在,4億多年前華南板塊的海水古溫度才會與地理位置變化不符,呈現下降趨勢。(編輯:陳家倫/翟思嘉)10709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