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商會籲中國政府:更加注重實際行動而非方案
(中央社台北11日電)中國歐盟商會今天發布年度建議書指出,隨著營商風險增高、回報降低,許多歐盟投資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對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強調,目前的局面亟須中國政府更加注重實際行動,而非行動方案。
中國經濟持續疲軟之際,中國歐盟商會11日發布「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24/2025」,在長達312頁的報告提出1043條意見,呼籲中國政府積極回應,恢復商業信心,走可持續經濟成長之路。
中國歐盟商會指出,歐盟企業曾認為,在中國營商面臨的複雜挑戰是新興市場的「成長痛」。然而,隨著營商風險增高、回報降低,許多投資者不得不直面現實挑戰,重新思考對於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
中國歐盟商會並指出,多項政策釋放積極訊號,表明中國政府有意解決外資企業面臨的相關挑戰。但中國國務院2023年8月13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至今重點舉措落實進展有限。
同時,部分中國歐盟商會會員企業開始在中國建立孤立於全球體系的供應鏈和營運,並將計畫投入中國市場的投資轉至其他市場,以提高供應鏈韌性、利用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防禦潛在地緣政治風險的衝擊。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在建議書致詞強調,越來越多的公司表示其在中國業務已達臨界點。營商挑戰逐步超過投資回報,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其營運。誠然中國潛力巨大,「但是目前的局面亟須中國政府更加注重實際行動,而非行動方案」。
他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關注安全相關因素以及在關鍵經濟領域實現高度自主,這往往與側重開放、競爭的市場原則相左。加上國內需求持續疲軟,多個戰略產業出現產能過剩,其他經濟體對此表示強烈反對。「這與恢復商業信心這一日益艱巨的任務背道而馳」。
彥辭並指出,中共20屆三中全會釋放的相關訊號也令人擔憂。會後發布的「決定」指出,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呼籲「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目前尚無跡象表明中國政府將如何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他強調,中國營商環境日益嚴峻,盈利前景愈加黯淡,10多年來改革進展有限,被動等待解決辦法的方式不再可行。部分歐洲總部和股東在中國投資風險已經開始超過收益,如果主要營商問題無法解決,這種趨勢只會愈演愈烈。「中國政府需要採取確實行動扭轉局面」。
中國歐盟商會在「建議書」概要提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目前中國歐盟商會會員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同時,會員企業商業信心還遭受其他多種因素的重創,包括長期存在的市場准入與監管層面的阻礙、高度政治化的營商環境、內需疲軟、產能過剩、法律法規不透明,以及政府對國家安全和高度自主化的持續關注。
中國歐盟商會指出,因此,眾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及股東逐漸認為,在中國投資的回報已難以覆蓋其承擔的風險。約2/3的中國歐盟商會會員企業報告稱,其在中國利潤率僅僅能持平或甚至低於全球水準,而對未來盈利持悲觀態度的企業比例也攀升至歷史高檔。
建議書並指出,2024上半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額比去年同期下降29.1%。有跡象表明,外資企業已經開始調整對中國市場的預期與入市策略。此外,歐盟與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額已縮減至10年前的一半左右,小型跨國企業及中小企業則更傾向於轉向其他市場投資。過去,外企透過再投資部分彌補了投資差額,但目前這一數字同樣處於下滑趨勢,計畫擴展在中業務的企業數量也在減少。
建議書還指出,隨著外資企業重心轉向增強韌性與保障持續經營,中國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正發生轉變,更多採用較為保守的策略,例如按照合規要求設立本土獨立資訊技術與資料存儲系統,而非注重研發擴張或市場增量。此類投資既無法在中國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對促進創新貢獻同樣有限。(編輯:楊昇儒/邱國強)11309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