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專訪】馮席拉赫寫不完的罪與罰 叩問人性尊嚴與價值

2019/2/15 15:51(2023/3/1 11: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以處女作「罪行」一書轟動全球,罪行三部曲系列最終章「懲罰」也在2018年出版。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8年2月15日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以處女作「罪行」一書轟動全球,罪行三部曲系列最終章「懲罰」也在2018年出版。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8年2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面對面之前,從出版訊息、國外媒體報導感受到的馮・席拉赫是深灰色的,總是面容凝重、一臉嚴肅,即便微笑時看起來也像是心事重重。坐在台北國際書展德國館現場與他促膝而談,才發現如果要用顏色來形容,這位律師作家該說是像他的眼睛顏色一樣,從水藍到銀藍色,層次分明且立體,還有著像會場粉紅色抱枕一般鮮亮的親和力,和讓人冷不防一愣的幽默感。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1964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做了25年刑事辯護律師,委託人包括前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前聯邦情報局特務諾貝特.尤瑞次科等備受矚目的人物,以及從政商名流到中下階層的常民百姓。2009年,45歲的他以處女作「罪行」一書轟動全球,接著連年推出驚人佳作、本本暢銷,而且是全球暢銷,售出超過35國版權,更拍成電視劇、電影。

一個司機阻止了可能的變態謀殺,卻被判徒刑;九名管樂隊的凡夫俗子毀了一個女孩的人生,竟沒有任何人背負刑責;不善社交的中年男子把情感寄託於性愛娃娃,被迫動手報復傷害娃娃的鄰人,該負什麼樣的罪責?馮席拉赫用一個又一個短篇故事讓讀者不自覺地思考是與非、善與惡,低迴再三。

他被譽為「德國最會說故事的律師」,有人形容他是橫空出世的文壇巨星,馮席拉赫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透露,他其實早在13歲就寫了第一本劇本。

馮席拉赫的公眾形象看起來十分嚴肅。(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Paulus Ponizak,CC BY-SA 3.0)
馮席拉赫的公眾形象看起來十分嚴肅。(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Paulus Ponizak,CC BY-SA 3.0)

13歲寫劇本 害怕老了以後死在潮濕的地下室

在世俗眼光裡,律師的收入要比作家豐厚得多,尤其是像馮席拉赫這樣一位頂尖律師,怎麼會轉行寫作,還變成專職作家?他眨眨眼、側著頭說,這是個好問題。13歲時他寫了人生中第一個劇本,當時有人告訴他,一般作家都很窮,而且「老了以後會得肺病,最後死在潮濕的地下室⋯」。

少年馮席拉赫沒有勇氣承擔這種「後果」,他的家族500多年來有很多人從事法律工作,他也自然而然去念了法律。畢業時,柏林圍牆剛倒塌不久,他加入的律師事務所正在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Erich Honecker)辯護,於是,馮席拉赫擔任律師的第一個案件就是為前東德總書記辯護。

做了25年律師,馮席拉赫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當刑事辯護律師和作家,差距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兩者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律師為被告辯護時會探討當事人的動機,就像作家在說故事一樣。從律師到作家,不是一夜之間的轉變,「人生中除了愛情,其他的事都不該一下子了斷」,他向前傾了傾身,用說個秘密般的語氣講了這麼一句讓人剎時一愣的哲理。一開始,他白天執業、晚上寫作,後來發現他的書頗受歡迎、也賣得不錯,才慢慢停止了律師工作。

馮席拉赫的文字帶著強烈的德國風,用字精練、簡白,沒有複雜的語句結構、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疊,看起來平鋪直敘,像走在一條再普通不過的社區小路上,再普通不過地邁步,再普通不過的上坡、下坡,不記得拐彎轉角,就這麼自然地走著走著,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現:怎麼走到這兒來了。

這種維持著距離的旁觀,再激動再悲傷也不會聲嘶力竭吶喊的筆調,是律師本色的理所當然。而馮席拉赫的本事,是能在冷靜到近乎冷酷的文字背後,讓讀者感受到悲憫與難以言喻的無奈,忍不住嘆息。

罪行到罪咎再到懲罰 三部曲反映司法程序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出版的罪行三部曲「罪行」、「罪咎」、「懲罰」本本暢銷,而且是全球暢銷,他說:「本來就設計好要寫3本,法官在一起官司中就是按照這樣3段程序來審理。」中央社記者黃淑芳攝 108年2月15日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出版的罪行三部曲「罪行」、「罪咎」、「懲罰」本本暢銷,而且是全球暢銷,他說:「本來就設計好要寫3本,法官在一起官司中就是按照這樣3段程序來審理。」中央社記者黃淑芳攝 108年2月15日

2009年的「罪行」,以一個老醫師手刃髮妻的案件開場,馮席拉赫用11個短篇故事,揭開德國法律小說的新頁。2010年的「罪咎」繼續訴說罪與罰的心理煎熬、人生崩毀,2018年系列最終章「懲罰」出版(中文版今年2月上市),馮席拉赫說的故事更沉重也更暗黑。這是預先設定好的三部曲嗎?

「本來就設計好要寫3本,法官在一起官司中就是按照這樣3段程序來審理,」馮席拉赫說:「首先要確認有一起犯罪事件(罪行),接著確認被告就是這起案件的罪犯(罪咎),最後是量刑(懲罰)。」

這個系列確定就此完結?以後還會有第4本、第5本嗎?聽到記者這麼問,馮席拉赫哈哈笑著說,也許等到他8、90歲時會寫第4本,那麼書名應該是「平反」。

既然是早已設定好的罪行三部曲,為什麼前兩本只隔了一年,第3本卻足足隔了8年,這中間他還寫了好幾本長篇小說、一部劇本,難不成是因為法官量刑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出書間隔得跟著拉開?

「欸,這是個不錯的答案,下次有人問起,我可以這麼回答。」說笑歸說笑,他想了想,還是認真答覆。最終章「懲罰」反映比較黑暗、複雜的面向,每個人難以承受的懲罰都不同,到底什麼算是懲罰,每個人的答案也都不同。對有的人來說,坐牢是最大的懲罰;對有的人來說,不能出門散步就是最大的懲罰。

「三部曲之中,這本書(懲罰)對我來說最困難,花了比較多時間。加上全書最後一篇(『我的朋友』)帶有個人背景,你讀過就知道,我的朋友自殺了。處理這個經驗需要時間,因為它⋯⋯很個人。」

從「我」到沒有「我」 敘事角色轉變的背後

「懲罰」書中最後一章「我的朋友」,揭露馮席拉赫提筆寫作的契機,這是他寫作10年來首度公開表露心跡;也是全書唯一一篇由第一人稱「我」來敘事的篇章。

「罪行」三部曲的前兩作,作者以全知全能的第三者,和委任律師「我」的第一人稱兩種視角交錯出現,律師的意象很鮮明。到了最終章「懲罰」,這個律師的「我」消失了,彷彿刻意屏住呼吸、斂去身影,隱身在故事背後,這是刻意而為嗎?

這個提問讓馮席拉赫有些訝異,也許是沒想到有人注意這個環節。「這本書裡,敘事的『我』的確是消失了,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改變了,覺得不需要『我』來敘述。另一方面,如果這個『我』一直在故事裡出現,就不能在最後一篇用第一人稱來講述帶有個人背景的故事。」

恐怖分子劫機 你會犧牲164人性命拯救7萬人嗎

馮席拉赫的祖父巴度・馮・席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是納粹的帝國青年軍領袖,在紐倫堡大審被判刑20年。成名之後,馮席拉赫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回答媒體相關提問,他的長篇小說「誰無罪」探討納粹罪行與報復,被視為自傳式小說。2011年他在明鏡週刊發表長文「你就是你——為何我無法回答關於我祖父的問題」訴說心聲,坦言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得到答案。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不斷透過各種情節設計,叩問人性與人權、權力與尊嚴的價值選擇,引起最多討論的是「恐怖行動」裡的故事。(圖取自讀書共和國網頁www.bookrep.com.tw)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不斷透過各種情節設計,叩問人性與人權、權力與尊嚴的價值選擇,引起最多討論的是「恐怖行動」裡的故事。(圖取自讀書共和國網頁www.bookrep.com.tw)

以罪與罰為寫作核心,馮席拉赫直言,家族背景也許在潛意識裡決定了他的寫作取向,所以他不會寫喜劇。他不斷透過各種情節設計,叩問人性與人權、權力與尊嚴的價值選擇。引起最多討論的是這個故事:

一名恐怖分子劫持客機,強迫機長改變航道撞向7萬人滿座的足球場,空軍戰鬥機駕駛違抗上級命令,在最後一刻射下客機,機上164名乘客全數罹難。戰鬥機飛行員必須站上法庭接受審判,他的法官是觀眾,由觀眾來判決他有罪還是無罪。

這個劇本在不同國家的劇院上映,也拍成電視劇。根據官方網站統計,約有60%觀眾判決被告無罪。這樣的結果符合他下筆時的預期嗎?

馮席拉赫回答,在故事脈絡下要判決被告無罪比較容易,要判有罪很困難,「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判他無罪,因為他救了7萬人。但劇院觀眾有40%判他有罪,這是很好的結果。關鍵不是判決結果,而是引起討論。」能讓觀眾開始思考、討論國家法制基礎、價值選擇,對他來說才重要。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做了25年刑事辯護律師,他曾經寫道,他筆下的故事全來自自身律師經歷。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8年2月15日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做了25年刑事辯護律師,他曾經寫道,他筆下的故事全來自自身律師經歷。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8年2月15日

故事全出自律師執業經歷

馮席拉赫曾經寫道,他筆下的故事全來自自身律師經歷。的確,真實人生可能比任何創作還要離奇,如何掌握故事鋪陳與律師守密義務之間的分寸?專訪最後,忍不住要問律師作者這個問題。

「你有沒有去過老印刷廠?看過老印刷廠的鉛字沒有?一家印刷廠可能有幾十套不同的鉛字,你可以從這組鉛字取一個A、那組鉛字取一個E來拼字。」馮席拉赫處理過700個案件,從不同的案件擷取一部分發展成故事,他很有自信沒有人能把故事和特定個案連在一起,「至少這10年來沒有任何人對我的故事有意見或抱怨。」1080215(編輯:黃淑芳)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在台北國際書展現場為粉絲簽名。(圖取自facebook.com/GoetheInstitutTaipei)
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在台北國際書展現場為粉絲簽名。(圖取自facebook.com/GoetheInstitutTaipei)
馮席拉赫小檔案
  • 1964年生於德國慕尼黑。祖父巴度・馮・席拉赫是納粹帝國青年軍領袖,曾負責把猶太人運送進集中營,後來成為紐倫堡大審的戰犯;外曾祖父是希特勒御用攝影師漢瑞希・霍夫曼。
  • 1994年起擔任律師,專司刑事案件。2009年出版處女作「罪行」造成轟動,並獲頒德國文壇重要獎項克萊斯特文學獎。另著有罪咎、犯了戒、誰無罪、恐怖行動、可侵犯的尊嚴、懲罰等書。
  • 「誰無罪」出版後,德國聯邦司法部長下令籌組委員會,檢視與納粹歷史相關的案件審理,避免因法律漏洞造成無法追訴。「恐怖行動」劇本則在全球十餘國上演,單是德國境內演出場次已超過千場,德國戲劇協會統計馮席拉赫已是德語區最受歡迎的劇作家。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專訪】馮席拉赫:轉型正義過程痛苦 找出百分之百真相才能和解
172.30.1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