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升空 台灣太空發展簿一次看

2022/7/10 17:31(7/10 17:4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全台首支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第二節火箭今天上午6時12分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完成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啟用後的首場發射任務。(國家太空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1年7月10日
全台首支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第二節火箭今天上午6時12分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完成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啟用後的首場發射任務。(國家太空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1年7月10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0日電)台灣首支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今天清晨順利升空,是國內太空發展學研里程碑。事實上,為打造太空科技國家隊,近年國研院太空中心在火箭升空實戰、設備驗證量能、人才培育等均有所布局,盼讓台灣的「太空夢」能創造無窮商機。

回顧近年,從福衛五號到福衛七號,台灣展現自主研製衛星的實力,包含參與人類第一次取得黑洞影像,以及在火星上駕駛探測車的跨國團隊中、亦有許多台灣人才的參與,顯見台灣進軍全球太空市場充滿潛力。

總統蔡英文去年9月宣示,台灣絕對有能力進軍太空市場,未來10年全世界會有數以萬計的低軌衛星發射,必須把握商機,發揮半導體、精密製造的長期優勢,「台灣要打造太空科技的台灣國家隊」。

太空發展法去年三讀通過,太空產業是台灣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的關鍵,第三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擬在10年內投資新台幣251億元。科技部長吳政忠年初透露,2022年是台灣太空發展元年,第三期計畫可能延長至2030年、總發射衛星數達2倍以上。

以下是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事件簿:

●台美合作福衛七號 助攻全球天氣預報

由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共同執行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2019年6月25日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搭乘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發射升空,抵達720公里的暫駐軌道,在2021年2月完成6枚衛星的任務軌道部署。

作為台灣太空科技重要指標,福衛七號每天可提供全球南北緯50度間約4000點的大氣垂直剖線資料,補足熱帶海洋地區缺乏的觀測資料,可大幅提升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

台灣過去發射多顆遙測衛星與氣象衛星,圖中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2019年6月在美國發射升空,可提供24小時均勻分布的大氣層與電離層觀測資料,有效減少天氣預報誤差。(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台灣過去發射多顆遙測衛星與氣象衛星,圖中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2019年6月在美國發射升空,可提供24小時均勻分布的大氣層與電離層觀測資料,有效減少天氣預報誤差。(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福衛五號2020年8月發射滿3週年,國家太空中心精選12張福衛五號拍攝的台灣影像,製成2021年桌曆,並釋出電子版供民眾下載。(圖取自facebook.com/narlnspo)
福衛五號2020年8月發射滿3週年,國家太空中心精選12張福衛五號拍攝的台灣影像,製成2021年桌曆,並釋出電子版供民眾下載。(圖取自facebook.com/narlnspo)

●太空中心擴大驗證能量幫元件升級

太空環境非常嚴苛,若廠商希望搶進低軌通訊衛星商機,就要透過驗證,讓產品進化成「太空級元件」。而太空中心具備多年檢測經驗,擁有熱真空艙設備、振動測試與音震測試等相關設備,此時就能派上用場。

有鑑於此,太空中心2020年起開始整合驗證能量,包含7月與長庚醫院、宜特科技、原能會核研所、中研院等單位共組「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協助國內廠商改善電子零組件、元件抗輻射設計與製程,目標希望廠商未來只要面對「太空中心」這個單一窗口,就能一站式完成驗證。

否則,廠商若送至國外驗證,時間與驗證成本都是翻倍起跳。

●玉山、飛鼠兩顆立方衛星升空

台灣團隊研製的飛鼠衛星、玉山衛星歷時3年多研發,在2021年1月24日晚間11時整搭乘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獵鷹九號火箭(Falcon-9)升空。不過,後續飛鼠因太空游離輻射造成IC短路情形,玉山則因無法從地表接收訊號開啟任務等因素,2顆衛星分別已經在去年9月、10月正式退役。

根據科技部資料,玉山衛星是由騰暉電信科技公司、雷斯康公司和海洋大學運輸科學系共同研製,由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負責接收並解譯訊號;飛鼠衛星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研製,也由中央大學負責接收並解譯訊號。

立方衛星體積相對輕巧,目的是希望讓大學教授、學生一起參與,布局衛星人才培育,鼓勵學研界勇敢嘗試。

中央大學太空系投入約30多名學生進行研發製作飛鼠衛星,可以偵測電離層的電漿特性,研究如何干擾衛星與地面無線電通訊。(中央大學團隊提供)
中央大學太空系投入約30多名學生進行研發製作飛鼠衛星,可以偵測電離層的電漿特性,研究如何干擾衛星與地面無線電通訊。(中央大學團隊提供)
圖為去年2月中央大學立方衛星團隊等待與1月24日發射的「飛鼠號」通聯成功。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精神比收到訊號本身更厲害」。(中央大學提供)
圖為去年2月中央大學立方衛星團隊等待與1月24日發射的「飛鼠號」通聯成功。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精神比收到訊號本身更厲害」。(中央大學提供)

●太空學苑成立 助業界跨入太空領域

太空發展法已經三讀通過,人才培育是重要的一塊,為此,太空中心成立「太空學苑」,透過3方向進行,包括太空中心開課,讓產業界人士可以從商業領域跨入太空領域,以及協助學校培育基礎人才與博士人才。太空學苑已在今年4月起陸續開設3班,每堂課參加人數20位上下。

科技部長吳政忠期望,學研界可以善用發射場域,進行各種太空科學實驗與測試,持續精進本土太空技術,培育太空關鍵科技人才,進而在全球太空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研製太空級複材 盼提高衛星設計自由度

太空中心運用過去在遙測衛星研製與委託國外發射衛星的經驗,結合中油研製中的碳纖複材優勢,整合國內複材團隊,共同規劃太空級複合材料產品研製。

雙方9日宣布初步合作成果,由中油交付「光學酬載複材圓筒」及「高壓燃料槽/閥件管路鍍膜技術」給太空中心,並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展現未來共同推動太空衛星產業及提升技術力的決心。

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過去碳纖複合材料受制於國外,設計容易受限;如今中油投入研發,也完成設計製作,若能順利通過驗測,台灣在衛星設計的自由度會更高。

台灣在2021年5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是台灣首部國家太空法案,提供公部門與民間企業法律依循,立法院也在今年4月底三讀通過「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後續將轉型為行政法人,同時擴大人力。(編輯:黃國倫)1110710

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第二節火箭10日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從發射前到火箭落海,過程中ARRC團隊工作人員緊盯各項數值變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1年7月10日
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第二節火箭10日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從發射前到火箭落海,過程中ARRC團隊工作人員緊盯各項數值變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1年7月10日
全台首支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第二節火箭10日上午6時12分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完成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啟用後的首場發射任務。中央社記者董俊志攝 111年7月10日
全台首支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第二節火箭10日上午6時12分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完成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啟用後的首場發射任務。中央社記者董俊志攝 111年7月10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台灣首支類衛星載具火箭升空 助攻太空產業起飛[影]
172.3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