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粗獷主義建築保存與否 多領域學者分享觀點

2020/7/25 17:24(7/25 21:0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心妤台北25日電)忠泰美術館舉辦「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探討此類建築保存與否的議題。今天邀請來自建築、文化及社會觀察等多領域學者分享觀點及潛藏建築後的本質與意義。

忠泰美術館舉辦「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由忠泰美術館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以德國2017年展開的同名展覽為基礎,是首度對1950至1970年代全球粗獷主義建築進行調查,並提出搶救保存倡議的國際展覽。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自法文術語,亦即清水模,最初興起於1950年代的英國建築界,反映出二戰後搖滾樂、普普藝術、政治反抗運動、社會運動的興起。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是這種建築風格的先驅之一,在全球化影響下,作品竄生於世界各地。

這場講座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由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黃奕智擔任主持人,並由策展人王俊雄、建築評論家郭肇立及國立臺灣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林一宏分享心。

王俊雄認為這次展覽並非想將時空拉回到1950年代,而是希望藉由全球性考察,讓大家對「粗獷主義」有新的想法並帶出反思。他表示,「粗獷主義」提供一面鏡子,透過展覽開始思考「如何保存?」、「如何拆除?」期待表現出每個人的價值觀,反映出真實的自己。

郭肇立介紹從1950年代起世界知名的「粗獷主義」建築。他引用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言論:「粗獷主義與其說是一種戰後的國際風格,勿寧說是一種全球現代性的追求:期待與威脅」作為小結。林一宏則以保存、台灣作為關鍵字,認為保存應以歷史性、藝術性、科學性作為考量。

綜合討論階段則以是否保存「粗獷主義」建築物作為主軸。王俊雄表示,在展覽時。常會聽到觀展人發出「這也算嗎?」的疑問,如何從#SOSbrutalism運動中1900多個建築中去選擇案例是最難的部分。下一步無論是要拆除或保存,後續的「該怎麼保存」也是該思考的問題。

郭肇立認為,創作是設計師感覺的表現。討論保存與否時,應該要敞開心胸討論建築物好不好,不應該侷限「粗獷主義」或是某個類別,加上保存是利用公眾的錢維護,應該要以公眾事務的方式討論,「都市更新與保存都是公共議題,理性溝通是我們該建立的機制。」

林一宏除表示贊同郭肇立的看法,他也認為人能透過建築物認識某個時代,考慮建築保存時,應該思考以何種方式保存,「對我來說不是只有現在看到,建築物是給人用的,如何用空間或用五感,希望讓我子孫都有機會感受。」(編輯:屈享平)10907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