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冬季初春西部地震頻 中研院:陸地儲水變化有關

2021/4/22 19:12(4/23 08:1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2日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雅儒近日研究發現,台灣西部陸地季節儲水量變化與冬季初春地震發生頻率有關聯,這是由於陸地儲水量減少、有利逆斷層活動。

根據許雅儒最新研究,陸地儲水量波動與地震發生有相關聯,研究4月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許雅儒告訴中央社記者,公元2010年3月4日芮氏規模6.4甲仙地震、2012年2月26日規模6.4霧台地震及2016年2月6日規模6.6美濃地震等都在2、3月發生,勾起好奇心,查看資料發現台灣2月到3月中型地震活動頻繁、夏季較少。

許雅儒進一步發現台灣規模2.5以上到規模6地震多在冬末春初頻繁發生,7月到9月下降到最低值。

許雅儒說,台灣乾濕分明,觀察地震分布後首先聯想到季節變化,尤其西南部最明顯,轉而分析陸地儲水量及地下水位變化,發現季節水文荷重改變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主要機制。

許雅儒表示,研究發現,夏天颱風、熱對流等強降雨較多,陸地儲水增加,當有水文荷重增加時,逆斷層不易滑動,不利於地震發生,地震活動度降低;隨季節更替及用水,冬末春初時水文荷重減少,台灣西部在每年水位較低的冬季及初春,地震發生頻率較高。

許雅儒說,研究約費時4年,未來將持續研究,探討極端氣候對地震活動度的影響。(編輯:李明宗)110042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