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武漢肺炎何時解封成考驗 數據看禁令對疫情影響

2020/5/15 18:37(5/16 09: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被迫祭出封城、鎖國、停課等措施防疫,4月下旬許多國家開始研擬鬆綁禁令。嚴格措施是否有助於壓平病例增長曲線?對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有多大?中央社綜整牛津大學發布的政策嚴格指數、蘋果公司的移動趨勢報告,對應台灣、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義大利和伊朗等8國的確診案例數變化,解讀這個問題。

政策嚴格指數

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國採取多種應對措施。為了追蹤與比較各國政策差異,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設計了「防疫政策嚴格指數」(Stringency Index),利用17項指標為各國評分。

17項指標中,有8項與封鎖防疫措施有關,包括關閉學校、關閉工作場所、取消公眾活動、限制群聚人數、關閉大眾運輸系統、實施居家禁令、限制國內移動、管制國際旅行;4項與政府的經濟政策有關,包括薪資補貼、減輕家庭債務、財政措施、提供國際援助;5項與公衛系統有關,包括公眾資訊宣傳、篩檢措施、接觸者追蹤、醫療緊急投資、疫苗研發投資。

每一項指標依管制力道給予0至3分,最後計算得出0到100分的綜合指數。這項指標僅記錄各國政策的嚴格程度,並不是防疫成效的分數。

從互動圖表可以看到,以各國首例確診個案為基準點,台灣、新加坡在首例出現之前就採行防疫措施,中、美、韓等國較晚。整體而言,各國的嚴格指數都隨著疫情嚴重程度而提升,但到一定程度後便不再增長,然後再依各國疫情緩和而逐漸鬆綁。

大眾運輸減少程度

蘋果公司(Apple)透過Apple Maps地圖應用程式蒐集數據發表移動趨勢報告,以1月13日為基準,檢視疫情爆發後,各國人民開車、走路與搭乘大眾運輸3種移動方式的趨勢變化。這裡我們將Apple資料中的搭乘大眾運輸變化趨勢轉化成「減少程度」(數值越高代表運量減少幅幅度愈多),來看疫情對當地民眾生活的影響。

台灣與日本沒有「封城」,大眾運輸減少程度相對較低(中國、伊朗、韓國沒有提供移動資料)。日本是在首例確診2個多月後,搭乘大眾運輸的民眾才開始減少。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疫情雖較和緩,但5月10日台灣仍比1月13日基準點仍減少了42%,可見民眾依然盡可能避免搭乘大眾運輸。

確診案例數

截至5月14日,全球確診病例超過430萬,遍及196個國家及地區,至少有29萬人喪生。近期許多國家疫情出現趨緩跡象,但防疫限制措施放鬆後,第二波疫情蠢蠢欲動,中國武漢、東北再傳本土病例,韓國也爆發夜店群聚感染,美國對是否解禁也依然爭論不休。

中國

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從2019年12月起爆發不明原因肺炎,官方雖在12月31日公開通報疫情,但未說明疫情的規模和嚴重性,僅強調「可防可控」,遲至1月20日才承認有人傳人現象。加上正好遇上農曆春節,大批民眾返鄉或出國旅遊,疫情迅速擴散,1月30日蔓延至中國所有省份,周邊國家也紛紛傳出病例。

首例確診病例出現後一個多月,中國政府才採取防疫措施,1月23日宣布湖北武漢封城,之後各省市也陸續封閉,嚴格執行出入管制、封鎖道路。為了防堵疫情,中國延長春節假期,表定2月10日開工,但許多工人因封城困在疫區回不來,或需等待14天隔離期,復工進度遲緩,經濟受到衝擊。

中國政府沒有第一時間應對,導致疫情向外擴散,但因直接採取極端強硬的防疫手段,確實讓疫情增長趨緩,大部分地區已開始回復某種常態。官方5月7日宣布所有縣級行政區的疫情均調整為「低風險」,但只維持2天又陸續傳出確診病例,讓禁令解除再成考驗。

美國

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至5月14日止已有142萬確診病例,死亡人數超過8萬人,其中紐約州病例數最多,占了1/3以上。

1月21日美國出現感染首例,初期疫情未如義大利、伊朗等歐亞國家嚴重,但3月病例數開始直線飆升。加州政府3月19日宣布執行「居家令」,為美國第一個實行封鎖的州,之後其他州陸續跟進,學校、酒吧和餐廳等相繼關閉,民眾開始配合政府命令待在家。

全美經濟大規模停擺,就業市場崩壞,4月失業率從4.4%飆升至14.7%,創1948年數據彙編以來最高水準;截至5月13日,已超過3300萬人申領失業救濟金。為了讓經濟重上軌道,許多州急於鬆綁防疫限制,不過民調顯示,美國政府既未追溯確診病患接觸史,對確診者又未強制要求居家隔離,在疫情陰影籠罩下,即使解禁,民眾依然不敢外出消費。

日本

疫情爆發初期,日本政府被批「佛系防疫」,不但邊境管制慢半拍,病毒篩檢也較為鬆散。鑽石公主號2月5日起在海上隔離,但病毒在船上快速擴散,旅客下船後也沒有防疫配套措施。

原本堅持如期舉辦的東京奧運,也不得不向疫情低頭。首相安倍晉三3月24日宣布奧運延後一年舉辦,4月7日起分兩波公布罕見的「緊急事態宣言」,原定實施至5月6日,但疫情並未趨緩,解除期限延至5月底。

跟中國、義大利等國家相比,日本的「緊急事態宣言」無法強制「封城」,只能籲請民眾「自肅」盡量避免外出,且違反相關命令也無罰則,因此商店街、超級市場等仍不時可見擁擠人潮,櫻花盛開時民眾也無懼疫情聚集賞花。

根據蘋果的移動報告,3月底奧運宣布延期前,大眾運輸搭乘量並未減少,可見這時疫情對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奧運確定延期後,大眾運輸搭乘量大減。根據日本電信電話(NTT)公司手機基地台資料,緊急事態宣言命令發布後,知名大車站、觀光景點確實人潮銳減,疫情較嚴重的地區民眾外出已減少80%。

韓國

韓國1月20日發布首例武漢肺炎確診個案,為中國籍人士。2月4日起,兩週內訪問過中國湖北省的外籍人士禁止入境。

隨著大邱新天地教會群聚案擴大、全國單日確診已逾50起並首見死亡案例,韓國政府2月20日宣布進入社區傳播階段。3月19日,特別入境程序適用範圍擴大至所有入境旅客,包括從海外入境的韓國民眾。

韓國一直沒有「封城」,但自3月22日起實施近一個月的「社交距離嚴守期」;4月19日解除部分限制,民眾開始回到工作崗位,部分購物中心、公園及餐廳出現人潮;社交距離限制措施則延長至5月5日,但略微鬆綁部分宗教機構、運動設施等的管制。

5月6日,社交距離限制進一步放寬,分階段讓商家恢復營業,學生陸續重返學校上課。不過,10日首爾梨泰院又爆發夜店群聚感染,首爾市、京畿道宣布轄內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禁止集會2週。

義大利

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爆發疫情的國家,1月30日一對中國遊客確診後,義大利暫停所有往來中國的航班,31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2月21日出現首起死亡案例,22日宣布將疫情嚴重的北部11個城鎮列為「紅色區域」,實施禁止出入的封城管制。

隨著確診數邁向萬例,總理孔蒂3月9日下令封城範圍擴至全國,並稱這是義大利最黑暗時刻。義大利死亡數不斷飆升,且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封鎖令一路延長至5月3日,成為全球為期最長的全境封鎖。

儘管政府下令全國封城,仍有許多人「關不住」,頻鑽禁令漏洞出門放風。義大利5月4日起逐步解封,長達9週在家悶到發瘋的義大利人,終於可以出門散步或探訪親友,餐廳也提供外帶服務,但隨即出現民眾無視傳染風險恣意聚集的情況,為防疫再添挑戰。

伊朗

伊朗2月19日出現兩起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同日即宣告兩人不治,這是中東地區首次出現武漢肺炎死亡案例。22日死亡人數增為5人,當局下令關閉學校、大學和文化中心。

3月,副總統等高官或政要相繼確診,最高領袖哈米尼下令武裝部隊投入防疫。政府9日「在不影響社會安全的前提下」釋放約7萬名囚犯,避免疫情在擁擠監獄內擴散。之後,總統羅哈尼下令陸續關閉巿集和購物中心、實施旅遊限令,3 月26日更直接禁止各城市之間人民往來。

儘管還在對抗疫情,伊朗政府4月11日起允許許多商店行號重新營業,購物中心21日重新開放後,數週來死寂一片的德黑蘭街道、市集開始恢復從前的人聲鼎沸。5月2日新增確診人數為802例,創下3月初以來新低,但之後每日新增確診數又重新飆高,許多地方再度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

新加坡

新加坡的防疫起步不算晚,1月3日就加強武漢入境旅客的檢疫,23日出現首例個案後,2月1日禁止曾到中國的旅客入境。

2月中旬,新加坡爆發神召會恩典堂等5個感染群,3月21日出現首起死亡個案,隔日政府宣布禁止外國旅客入境,26日更祭出刑事處分,違反社交安全距離規定者,最高罰款約新台幣21萬元並坐牢6個月。

由於爆發外勞宿舍大規模群聚感染,新加坡自4月初以來確診人數激增,一度連續4天日增逾千例。政府4月7日實施28天的「阻斷措施」,其後又將期限延長至6月1日。舉凡非必要服務的工作場所都要關閉一個月;大多數上班族居家辦公;除採買日常生活必需品,民眾都得減少外出。

新加坡至今並未封城,也沒有調升「疾病爆發應對系統」等級到紅色警戒,但外界視之為半封城或準封城狀態。

台灣

兩岸往來密切,台灣對武漢的疫情一直高度警戒,12月31日就對武漢入境班機進行登機檢疫,1月20日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1日台灣出現首例確診個案,23日禁止武漢人入境,且停飛武漢直航班機,2月7日進一步禁止曾入境中國的外籍人士入境。

3月份,歐洲疫情擴散速度超乎想像,也讓台灣境外移入病例暴增,3月19日起限制外籍人士入境;好不容易境外疫情暫緩口氣,又出現敦睦艦隊群聚案,所幸疫情沒有再次擴散。台灣與其他國家相比疫情相對平穩,主要有以下4大因素:

口罩政策超前部署

疫情發生之初,台灣也曾發生瘋搶口罩現象,但政府迅速禁止出口、推出口罩實名制,與民間攜手打造口罩「國家隊」,提升口罩產能。

英國皇家學會研究指出,無症狀或是在潛伏期的患者即具有傳染性,且說話與呼吸就會產生飛沫,戴上口罩確實可降低感染風險。許多歐美國家民眾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戴口罩者容易被側目或歧視,讓生病的人也不敢戴,容易成為防疫破口。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台灣因為習慣戴口罩,減少飛沫傳染的機會,也降低觸摸口鼻造成的感染風險,是這次雖有零星社區案例但沒有造成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他說,若健康的人跟確診者都戴口罩,病毒不易傳播,即使有正面接觸,傳染機會可能僅1%至2%。

科技為助力

政務委員唐鳳指出,台灣運用3種技術達成數位防疫,第一是確保居家隔離者待在家的「數位圍牆」;第二是讓口罩透明且公平分配的「口罩實名制」;最後則是以網路平台讓相關防疫措施公開清晰地向民眾溝通。

檢疫隔離不馬虎

台灣在第一時間根據國際疫情變化趨勢,滾動式調整登機檢疫、發燒篩檢、健康聲明需求及居家檢疫等邊境檢疫措施,也將旅遊史註記在健保IC卡,方便醫生及早發現可能個案。

在檢驗部分也毫不馬虎,除依疫情變化逐步擴大監測採檢範圍,也回溯採檢高風險對象,在初期阻斷社區感染可能。曾在美國、中國、韓國與台灣接受隔離的紐約時報記者稱讚台灣檢疫流程細緻且有效率,民眾生活如常,令人驚豔。

每日記者會安定民心

台灣每天開記者會向外界報告疫情狀況,成為民眾的「必追劇」,不僅資訊公開透明,指揮官陳時中屢屢在記者會提醒國人要有同理心、不要獵巫,強調感染者沒有錯、接觸者無罪,讓民眾安心且願意配合防疫措施。

台灣未採取強硬防疫措施,維持照常上班、上學的正常生活。但人民對病毒有高度意識,全民自主防疫,維持衛生習慣和社交距離,是防疫的重要關鍵。(編輯:李怡瑩、邱柏綱、楊舒晴)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