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NASA雙胞胎實驗:上太空基因大變 回地球半年就復原

2019/4/12 14:25(4/12 20:2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華盛頓11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進行「雙胞胎」實驗,讓雙胞胎兄弟分別待在太空及地球一年,再觀察兩人生理變化,這標誌性研究結果今天出爐,得以進一步洞悉長途太空航行危險性。

法新社報導,「科學」期刊(Science)刊登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雙胞胎研究」,以前美國太空人馬克凱利(Mark Kelly)為基準,觀察在國際太空站(ISS)待一年,對他雙胞胎兄弟史考特凱利(Scott Kelly)的細胞分子、認知及生理上的影響。

史丹佛大學史奈德博士(Michael Snyder)表示:「人一旦待在太空,就會造成數千個基因及分子改變。而這一切改變幾乎都會在6個月內恢復正常。」

他說:「知道回來後,事情基本上會恢復原狀令人安心。」

太空總署人類研究計畫(Human Research Program)主任巴洛斯基(Bill Paloski)表示,這項研究會協助了解,耗時2到3年的火星之旅等星際任務所要面臨的挑戰。

50歲的資深太空人史考特連續在太空站待340天,從2015年3月27日一直到2016年3月1日。他在旅程前後都受到監測,並透過補給太空船,將在太空站的血液、尿液及糞便樣本送回地球。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費恩柏格博士(Andy Feinberg)說:「特別的是,因為他們是雙胞胎,遺傳密碼基本上一樣。」

NASA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李博士(Stuart Lee)表示:「我們主要發現史考特的頸動脈血管壁在航行前期變厚,而整個任務期間都維持如此。」頸動脈血管壁是心血管或中風風險指標。

研究人員也發現,史考特因為缺乏營養及運動而變輕。兩人施打流感疫苗後也有類似的免疫反應。

兩人也分別在航行前中後進行認知系列測試,並發現史考特認知速度及準確度表現,在航行後衰退。

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貝里博士(Susan Bailey)的團隊則有些有趣的發現,他們研究了染色體末端、一般會隨年齡增長而變短的端粒,這也被視為老化或心血管、癌症等疾病風險的生物指標。

貝里博士的團隊在航行前評估了史考特及馬克的端粒長度,發現兩人的十分接近。但令她團隊感到驚喜的是,史考特在太空站時,端粒「顯著增長」。

貝里警告,這項發現「不能被視為青春泉源,以及人類能因待在外太空而活得比較久」。

她說,在史考特回地球後,端粒長度「非常快速地縮減」,而他也有些端粒損失。(譯者:侯文婷/核稿:張曉雯)10804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