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學者: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供應鏈逐漸成形

2021/9/14 18:41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14日電)國內學者今天分析,中國大陸與東協在2010年成立自由貿易區,使東協地區進入中國大陸供應商基地的成本降低且更有效率,也讓中國大陸為中心的東南亞供應鏈正逐漸成形。

大陸委員會、經濟部及海峽交流基金會今天在線上舉辦「美中競爭下的全球供應鏈重整以及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講座,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主講。

譚瑾瑜認為,在美中貿易戰後,跨國公司為了避開美國課徵的關稅,紛紛將生產線移出中國。而具有優勢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不僅吸引到其他外資,同時也是中國大陸企業轉移生產線的目標。

譚瑾瑜指出,東協國家不僅具有勞工成本低的優勢,部分國家還具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身分;當企業需要考量成本時,這些都是吸引力。

譚瑾瑜提到,中國大陸與東協在2010年已成立自由貿易區,在東協國家的製造商能在不需額外付關稅的情況下,從中國大陸取得所需的原料及零組件,而且還不用負擔產品兩邊流動時,可能形成的境外障礙成本。

譚瑾瑜分析,相關優勢讓東協國家的產品在進入中國大陸供應商基地時,可以享受成本降低及效率提升等好處,讓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東南亞供應鏈逐漸成形,讓全球供應鏈呈現區域化生產現象,用以透過分散市場與基地,來因應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動。(編輯:楊昇儒)11009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