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保育類食蟹獴現蹤 做客科博館植物園3週後野放

2021/4/29 18:12(5/1 12:1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29日電)保育類動物食蟹獴出現在台中都會區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區內,棲息時間長達3週,館方啟動監控紀錄食蟹獴生活,檢查確認為雄性成年個體,最終野放回歸自然環境。

食蟹獴因全身有質硬而膨鬆的毛像農民的簑衣,又稱「棕簑貓」,俗稱「膨尾貍」,是中低海拔的日行性食肉目哺乳類,在台灣的族群屬於特有亞種,主要棲息在乾淨溪流附近的森林,是現存唯一仰賴溪流生活的食肉目動物。

食蟹獴是較罕見的日行性動物,活動時間以白天、清晨和黃昏時分最為活躍。牠是森林性物種,偏好有溪流池塘的棲地,以林中岩洞或自掘洞穴為居,主要以捕捉水中動物為食,當水域食物不足時,螺類、蝸牛或大型昆蟲就會成為牠們的主食,食性廣泛。

科博館人員日前發現植物園有動物出沒,後來發現為食蟹獴,相當驚奇。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彥君表示,這隻食蟹獴個性溫馴,和園區內經常出沒的動物和平共處,僅觀察到黑冠麻鷺對食蟹獴展現威嚇行為。

陳彥君說,這隻食蟹獴多以園區內非洲大蝸牛為食,也曾見到牠進入水池邊緣疑似捕捉螺類、蝌蚪、蛙類、小魚等,休息時會躲進園區的珊瑚礁岩洞中。另也觀察到食蟹獴有舔毛的習慣,在牠的排泄物中發現部分質硬的毛。

科博館植物園區內有多達400種本土原生植物種類且水源穩定,園區生態自然豐富,陳彥君認為,多量的落葉與腐朽倒木吸引蜥蜴等小動物棲息,入春後,園區入口大水池畔淺灘滿布著蝌蚪與幼蛙,可能是造成食蟹獴待在植物園區內棲息覓食近3週的原因。

食蟹獴是台灣淺山溪流環境指標生物,生性敏感,行蹤隱密難以觀察,有食蟹獴出現的溪流,通常是環境污染低且少開發地區。當淺山地區的溪流水系遭到廢水污染、人為開發或淺山地帶水源減少等,恐怕都是讓食蟹獴不得不涉險向都市地區擴散求生原因。

台中市政府委託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按程序完成食蟹獴身體狀況與性別檢查,確認這隻食蟹獴重約2公斤,為雄性成年個體,無論體型與毛色都非常健康,最後讓食蟹獴回歸自然環境。(編輯:謝雅竹)11004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