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武漢肺炎起源羅生門 野味市場染疫到實驗室洩毒

2020/2/19 18:14(2/19 19: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9日電)中國湖北武漢去年12月起爆發肺炎疫情,3個月內擴散至各省及世界各國,但病毒起源眾說紛紜。官方雖咬定販售野味的華南海鮮市場是爆發地,外界卻頻頻質疑,當地實驗室才是疫情起源。

去年12月在武漢爆發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至今在中國已有超過7萬人確診、逾2000人死亡,但病毒最初傳播途徑卻無定論。

武漢衛生健康委員會1月11日通報顯示,當時已有41名確診病例。當局認定,疫情最早發病時間為2019年12月8日,且「病例大部分都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

收治重症病患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多名醫師1月24日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分析論文則顯示,在這41名最初確診病患中,14人沒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暴露史。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18日引述論文作者之一的金銀潭醫院加護病房(ICU)主任吳文娟透露,早在12月1日便有一名年過七旬的男性患者發病。

吳文娟也提到,這名患者住在距離華南海鮮市場約4、5站公車站的地方,但他患有腦中風且失智,基本上不出門,在發病前並未去過華南海鮮市場。

由此可見,當局認定疫情是由野生動物直接將病毒傳播到華南海鮮市場的經營者或野味買家的說法,與上述案例有所矛盾,疫情最初爆發時間也無法吻合。

由於疫情起源資訊至今仍不完整,不少傳言甚囂塵上,其中又以距離華南海鮮市場30公里、中國最高第四級(P4)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實驗室外洩病毒最為廣泛。

事實上,武漢病毒研究所長年關注冠狀病毒研究。例如,研究團隊曾於2015年在國際期刊英國「自然」(Nature)網站發表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的蝙蝠病毒實驗。

生物科學網站bioRxiv在1月31日刊出一篇題為「驚人相似」、由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研究員撰寫的文章,結論直指「這在自然界不太可能是偶然的」,暗示武漢肺炎病毒並非自然生成。

此文一出,海外不少文章及評論直指中國官方在武漢病毒研究所涉有重嫌,引起許多爭論,也讓中國官方承受不少質疑和壓力。

引發軒然大波後,bioRxiv聯合創辦人塞佛(Richard Sever)2月2日透過推特(Twitter)表示,原作者已聲明撤稿,並指「我們無意為陰謀論添枝加葉…感謝批評…我們將帶著修訂後的版本回來」。

據隸屬官方的中國科學報2日報導,這篇論文被撤後,曾參與前述2015年蝙蝠病毒實驗的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隨即透過社群平台微信朋友圈表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給人類不文明生活習慣的懲罰,我石正麗用我的生命擔保,和實驗室沒有關係」。

報導還引述數名中國本土及美國學者說法,反駁病毒是源自實驗室外洩的說法。

其中,一名未具名的中國學者表示,目前正在傳播中的病毒來源於「同一個祖先」,傳播路徑可能是病毒從動物偶然傳染給某一個特定的人發生變異,然後開始人際傳播。如果能找到最早發生感染的「零號病人」,病毒源頭就找到了。

然而,這段說法並未平息傳言。

所謂「零號病人」一般指第一個被病毒感染,並開始散播病毒的患者。2月15日開始,中國社群平台開始廣泛流傳「武漢病毒研究所女研究生黃燕玲是新冠肺炎零號病人」的傳言。

新京報為此向石正麗,以及武漢病毒研究所流感病毒實驗室研究員陳全姣求證。兩人都表示,並不確定研究所是否有名叫黃燕玲的女研究生,但可以保證研究所目前無一人感染武漢肺炎。

石正麗表示,「怎麼可能?這個一看就是假新聞」「我可以保證,包括研究生在內,我們所沒有一個人被病毒感染過,我們所是零感染」。

陳全姣也說,「我們武漢病毒研究所沒有一例感染,我們病毒所絕對不是『零號』」。

不過,啟人疑竇的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提出,要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盡快推動公布生物安全法;次日,中國科技部便要求「加強對實驗室,特別是對病毒的管理」,再度加深外界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懷疑。

隸屬官方的中國生物技術網今天則在微信公眾號刊文稱,多名國外學者在「刺胳針」發表通訊文章(correspondence),表示反對陰謀論,全力支持奮戰在疫情一線的中國科研技術工作者。

然而,實際查閱各個署名學者資料可以發現,其中不少人密切參與中國科學研究計畫,甚至曾接受當局官方補助。(編輯:繆宗翰/張淑伶)10902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2.3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