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諾貝爾獎2022得主如何改變世界?獲獎原因一次看

2022/10/11 15:13(10/11 19: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諾貝爾獎2022年得主全數出爐,不論是開拓人類演化、藥物發展、量子力學等學科研究領域,或是在俄羅斯、烏克蘭周邊關注並捍衛人權,每一位都有傑出的貢獻。以下整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得主的獲獎原因:

醫學獎-為古人類做基因定序

帕博(Svante Pääbo)

人類經過數千萬年演化變成現今的智人(Homo sapiens),科學家長期以來都試圖了解人類的起源,以及智人與其他古人類的不同。但由於DNA會隨著時間及環境污染分解,要研究古人類的DNA一直以來都是一大難題。

瑞典遺傳學家帕博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他透過研究粒腺體細胞中含有的DNA,成功完成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定序,更發現過去未曾被知曉的人種-丹尼索瓦人(Denisova hominins)。帕博進一步比對不同人種間的基因序列,發現已滅絕原始人類的基因有一部份透過交配移轉到智人身上。

根據帕博的研究,這些古老基因的轉移影響當今人類的生理現象,例如我們的免疫系統如何在被感染時產生反應。帕博過去和另一名學者發表的研究指出,現代人體內的尼安德塔人基因所在染色體位置,會影響一個人被感染及發生重症的機率。

物理獎-驗證量子力學「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艾斯佩特(Alain Aspect)
柯羅瑟(John Clauser)
吉林哲(Anton Zeilinger)

量子力學目前發展出一個龐大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電腦、量子加密通訊等,這一切的基礎奠基於量子糾纏現象,意指粒子相互作用後,即便它們相距甚遠,仍可透過觀察其中一個粒子,得知其他粒子的狀態。這個現象也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物理學界過去不斷辯證量子力學,1965年物理學家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證明粒子間不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然而今年得獎的3位學者柯羅瑟、艾斯佩特與吉林哲透過實驗,證實量子力學違背貝爾不等式,粒子間存在所謂「量子隱形運輸」,可將量子態從一個粒子移動到遠距離的另一個粒子上。3人對量子糾纏的研究,對今日的量子資訊科學有很大的貢獻。

化學獎-加速製藥進程

柏托齊(Carolyn R. Bertozzi)
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
夏普里斯(K. Barry Sharpless)

藥物的研發經常涉及將自然界中分子結構重組,然而這些化學反應不但耗時且生產成本高,有時還會產生具有毒性的副產物。點擊化學就能解決前述的問題,如同滑鼠點擊便能完成一個指令,點擊化學能快速且有效率結合兩個小分子,產生的副產物也少。

夏普里斯於2001年提出點擊化學的概念,之後與梅爾達爾將這個概念實際運用在化學合成上。柏托齊則將這種點擊反應進一步發展成「生物正交化學」,使其可以在不影響細胞代謝反應的情況下,標記特定分子並觀察細胞內的化學作用。

3位學者發展出來的技術,如今被廣泛運用在觀察細胞生理反應過程,生物正交化學也有助癌症標靶治療、醣類疫苗開發。

文學獎-自傳體揭露階級不公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安妮.艾諾出生在法國小鎮伊夫托(Yvetot)的勞工家庭。父母在她小時候經營一間家庭式的咖啡廳兼雜貨店,讓她從小在各式各樣的對話和語言間耳濡目染;也很早就意識到隱晦的社會階層,及最難以察覺的社會支配形式。

艾諾目前共有30多本著作,多以回憶錄形式創作,內容大多是她個人或周遭人生活中的短暫事件記述,以堅定的筆法呈現性經驗、墮胎、生病與雙親過世等事件。頒發文學獎的瑞典學院表示,艾諾的寫作從不同角度,檢視一個由性別、語言和階級巨大差異所刻劃的人生,揭露階級經驗的巨大痛苦。

艾諾曾表示,寫作是一個政治行為,是打開我們的雙眼看見社會上的不公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稱自己把文字當作「一把刀」,要去劃破想像的面紗。

和平獎-捍衛俄烏周邊3國公民權利

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
紀念(Memorial)
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由白俄羅斯人權領袖畢亞利亞茨基,與俄羅斯人權團體「紀念」、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2個組織共同獲獎,表揚他們多年來維護公民基本權利、並長期站在第一線,記錄戰爭罪行、危害人權與當局者濫權等相關事件。

畢亞利亞茨基是80年代白俄羅斯民主運動領頭人之一,於1996年成立人權團體「維斯納」,記錄當局對政治犯施行酷刑,抗議強人總統魯卡申柯專制統治,並為抗爭者與其家屬提供協助。白俄政府為讓畢亞利亞茨基噤聲,多次逮捕畢亞利亞茨基,他目前仍持續被關押。

「紀念」由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蘇聯異議人士沙卡洛夫和俄羅斯人權鬥士岡努西奇娜等人創立,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最大的人權組織,建立從史達林時代到近代政府迫害人權事件資料庫,車臣戰爭期間也蒐集俄軍對平民的暴行,是記錄俄國政治犯最具權威的消息來源。2021年遭俄國政府強制清算、關閉,但工作人員拒絕屈服。

「公民自由中心」於2007年在基輔成立,長期提倡烏克蘭的人權與民主,使烏克蘭成為健全的民主體制。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公民自由中心」與國際夥伴合作,記錄俄軍對烏克蘭平民犯下的戰爭罪行。

從2020年白俄羅斯反政府示威,到今年開始的俄烏戰爭,3位和平獎得主在白俄羅斯、俄羅斯與烏克蘭3個鄰近國家捍衛人權。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指出,得獎者重振並榮耀了諾貝爾獎創辦人諾貝爾對於國與國之間的和平與博愛願景,這也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

經濟學獎-研究銀行與金融危機的關係

柏南奇(Ben Bernanke)
戴蒙(Douglas W. Diamond)
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

經濟運轉仰賴人們將存起來的錢拿出來投資,然而儲戶希望自己在緊急情況時隨時有錢可用,而企業或屋主則希望不要過早償還貸款。美國學者戴蒙與迪布維格展示銀行為上述問題提供良好解方,讓儲戶可以隨時取用錢財,同時提供長期貸款。

但也因為這兩項活動結合使銀行在面對「銀行可能倒閉」的謠言時就會變得脆弱,因謠言會促使人大量從銀行提錢出來形成擠兌。戴蒙和迪布維格指出,這時政府可以介入提供存款保險,或擔任銀行最後貸款人成為危機前最後一道防線。

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則分析1930年大蕭條的資料,展示銀行擠兌為何是讓金融危機深刻而持久的決定性因素。當擠兌發生造成銀行倒閉時,借款者的社會信用也會隨之消失,這需要長時間重建,恢復的這段期間,從儲蓄轉換成投資的經濟活動能力也會因此被削弱。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指出,3位的研究展示銀行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及銀行倒閉為何對金融危機至關重要,3人的見解提高人們避免付出高成本紓困的能力。(編輯:林傑立)11110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學者:柏南奇祭量化寬鬆擋金融海嘯 讓學問跳脫象牙塔
172.30.1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