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媒體識讀18 / 英智庫:各國國內政治私利 阻礙社會面對錯假訊息韌性

2024/5/31 07:04(5/31 07:5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如何辨別資訊真偽、可信度,同時評量報導立場與脈絡,已成為當代閱聽人及媒體最重大挑戰。中央社「媒體識讀」新聞分類,集結事實查核與媒體素養相關新聞,期待以媒體角色為提供正確資訊盡一分心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30日專電)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資訊戰持續受關注,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一篇分析指出,建構足夠社會韌性以應對外來資訊戰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但各國國內政治私利可能讓它變得更棘手。

文章提到,不僅是中國,其他某些亞太地區國家政府也會運用類似的錯假訊息工具,在國內試圖減損政治競爭者的聲譽、放大自己想傳達的訊息,甚至可以從由外國行為者發動的資訊戰獲益。

分析指出,外界關於資訊戰的認知多源於YouTube、X、Meta等社群平台的公開通報和證據分享,以及政府將特定行動歸咎於特定行為者。然而,這樣的揭露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原因包括恐怕還有更多行動未被偵測到,以及平台和政府可以選擇性地揭露。

此外,不僅是在知名大型平台,資訊戰也發生在加密通訊應用程式,例如WhatsApp和Telegram。在隱私保護傘下,錯假訊息更容易躲避偵測,進而擴散。

IISS主辦的國際安全事務年度論壇「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5月31日至6月2日在新加坡舉行,期間將發布2024年亞太地區安全評估報告(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Assessment)。

其中,IISS的「網路戰力和未來衝突」(Cyber Power and Future Conflict)研究計畫高階研究員Julia Voo撰文分析資訊戰的運作原理和新趨勢,以及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資訊戰實例。

她提到,人工智慧(AI)等新科技有能力產出極度可信的偽造內容,且人類大多選擇相信有助強化他們既定認知和信念的敘事,這些現象讓對抗資訊戰加倍困難,也讓社會更容易兩極分化。

此外,資訊戰削弱社會對「資訊」本身的信任。研究顯示,網路上的錯假資訊,即便可信度偏低,隨著時間過去,依然能影響網路使用者對「真相」(truth)的認知。社會對資訊的信任感降低,恐影響民主政體穩定。

另一方面,成功引發熱烈迴響的資訊戰可以對政府形成壓力,促使政府採取不一定符合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的政策和舉措。

至於中國的資訊戰手法,文章提到,中國政府會與企業合作,或者外包給企業和駭客社群。資訊戰已「產業化」,非國家行為者受雇執行資訊戰的例證越來越多,包括受國家資助的宣傳者、點擊部隊、網軍或酸民農場、假新聞工廠、內容農場,以及向政治人物提供工具的資料分析公司。

文章指出,私人實體受雇執行資訊戰,這往往提高指認資金來源、以及向幕後雇用者問責的難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資訊戰產業可以是跨國產業,因此有必要透過多邊合作機制應對。

文章並提到中國對台灣發動的網路行動不是近年才發生的現象:根據公開資訊,包括間諜活動、盜取智慧財產、竄改資料等,至少自1996年即開始,時間點落在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前後。

在台灣今年1月舉行總統選舉前,中國對台灣發動大規模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網路攻擊,頻率年增幅度達3370%。(編輯:楊昭彥)113053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媒體識讀19 / 網傳「假交通罰單」行詐騙 公路局:不合理也不可行
172.30.142.62